首页 > 范文大全 >

登高教案内容分析(《登高》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10:19:09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品味;解析意象,知人论世,感受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悲”的内涵,鉴赏诗中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的巧妙结合,认识杜甫“沉郁”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挖掘语言内涵;想象还原,再现画面,缘景明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问带学,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1.提问:登高是哪项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这一节日有哪些习俗?

2.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一次上巳节,文人雅士流觞曲水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后有杜甫重阳登高,成就了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杜甫的世界,品味作者孕育其中的无限深情。

二、诵读明意

1.回顾朗读三原则:读准字音,读准断句,读出感情。

2.展示结构断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学生根据断句提示进行朗读练习,自读、指名朗读、齐读。

4、结合注释,请一个同学口头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5.教师范读。

6.名家朗诵欣赏。

三、合作探究

1.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让我们一起看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再次朗读诗歌 。

2.在诵读基础上,理解本诗感情倾向:请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倾向的一个字:悲。

3.直接点出“悲”的是哪一联?颈联。

宋代学者罗大经评论颈联十四字含八处悲愁,试赏析。

作客,古今义不同,漂泊它乡,流浪它乡。

常:久也,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悲秋:典型意象。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万物凋零的衰败景象,容易使感情细腻的文人感到伤感惆怅,同时借以表达愁思乱绪的季节。如我们前面学的《秋兴八首》其一。时令上突显悲哀之重。

万里:空间上距离路途之远具体指离家,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起不仅登高,还饮菊花酒,为祈求避邪除灾。高处不胜寒。

独:孤身一人,此佳节本应全家人在一起,而此时形单影只,万分悲凉。

多病:感叹体弱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百年:老年,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迟暮之年。本应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如今老病交加形单影只,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小结悲的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是作者的暮年之悲。

4.作者仅仅只是悲叹自己的人生?不是,前两联还生发了对自然的悲意。

前两联从何能看出诗人对自然的悲意?

结合已有知识,一起回顾一下诗歌赏析的要点:意象特征,构成意境,体现情感

问题一:简析诗歌首联、颔联包含的意象,构成的意境。

意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对应特征:急 高 啸哀 清 白 回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捕捉典型景物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萧瑟凄凉。

小结:前两联写景: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情感 悲(孤独、凄清)

颔联

空间 从上到下 落木 由远到近 长江

情感 (感伤生命短暂,壮志难酬)悲。

问题二,为社么咏“落木”而不用落叶?

落木:从上到下看到落叶飘零,,联想到自己像此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木,树也。木叶即树叶。“木叶”文人喜好的传统意象。楚辞已有使用。木字好在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更符合作者对于秋衰败、凋零的表达意图。落叶,树叶,使用频繁失去了语言的张力,和诗歌要求的审美特征。

5.本诗的悲仅指个人的悲惨遭遇吗?

从颈联自然过渡到尾联。

艰难:强调国家和自身命运的纠结,明确悲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艰难。情感扩大,不仅对自身命运不堪的感伤,而且对国家命运担忧。——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尾联:生活困苦衰颓,借酒解愁,暂时忘记,却因病不能酒。只得直面惨淡,独自舔舐伤口悲痛。

6.总结全诗的悲:景,己,国——情景交融。

四、感悟总结

1.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2.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所以他的诗歌特点是沉郁顿挫。

3.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形象?这给了你哪些启发或感悟?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要点: ①时代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②思想决定行为。③ “位卑不忘忧国”的情怀。

五、延伸拓展

试抓住第二联“片云”“孤月”两个意象分析第二联的意境特点和揣摩它体现的情感。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点:第二联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意境凄清,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