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观察|婚姻登记“全国通办” “甜蜜”的变化在哪里?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全国范围内办理结婚、离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仅凭身份证即可完成。
新条例施行没多久就碰上了520、521这样的浪漫节点,婚姻登记情况有哪些变化?针对变化各地会做出哪些调整呢?
新人:大数据跑路,领证无需再奔波
在含山县“520”集体颁证现场,来自重庆的曾女士与含山的何先生领取幸福红本本。“‘全国通办’后,领证更方便了,连寄户口簿的快递费都省了。”曾女士表示。

曾经,为了领取一纸婚书,新人因户口问题需来回奔波。随着结婚登记从“跨省通办”到“全国通办”,手续一再简化。
现如今,男女双方只需要出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经审核后很快一张结婚证就办好了。
领证不需要户口簿,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重婚、骗婚等行为?对此,合肥包河区婚姻登记中心主任杜会光表示,“虽然不需要户口簿,但是信息审核这一关还是很严。我们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实行信息共享机制,这些数据的联通能够保证婚姻登记机关通过联网核对,准确及时掌握当事人的身份及婚姻状况信息,为‘全国通办’提供了保障。”
自国务院部署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工作以来,我省全面升级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完成262万余条婚姻异常数据清理,为异地登记提供高效支撑。
今年全省520、521两天共办理结婚登记19060对,较去年同期增加9.35%。其中,全国通办342对。针对这一数据,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汪琴表示,“新条例的施行为新人提供了便利,吸引了更多人选择在‘520’‘521’登记结婚。此外,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婚俗改革,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注重婚姻本质,而非形式上的奢华,这使他们更愿意步入婚姻殿堂。”
婚姻登记处:流量反差,推动登记体验提升
5月20日这天,合肥市骆岗公园婚姻登记处结婚登记新人341对,较去年有所增加。而马鞍山市含山县当天办理结婚登记的人数却有所下降。

骆岗公园婚姻登记处是安徽省首个开在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2024年办理结婚登记量为合肥市17个婚姻登记处第一,已经成为结婚登记首选地之一。
随着新条例的施行,不少外地的朋友专程到合肥骆岗公园登记结婚。然而,“全国通办”的便利,让很多外出就业人员选择就近办理,以至于含山县等一些县级婚姻登记处登记数量不增反减。未来,这种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新形势就有新变化。“作为县级婚姻登记机关,我们会从转变服务方式、注重文化独特性、举办特色登记活动等方面,打造‘服务有温度、办事有速度、品牌有辨识度’的婚姻登记体验,将‘小’转化为‘精’和‘特’。”含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窦平锋表示。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心理学教授,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王世民也表示,“全国通办”之后,流量大和流量小的登记机构这一反差变化,鼓励和支持了青年人在婚姻登记上的个性化需求,也能激发一些小流量地方登记部门,创新登记形式,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吸引有特殊需求的年轻人,为他们进行量身定制。
甜蜜经济:婚登文旅,释放个性化需求
“全国通办”政策出台后,新疆赛里木湖婚姻登记处因领证即享终身免票这一政策迅速出圈,吸引了全国各地新人前去打卡领证。
打算今年结婚的合肥吴女士也计划在旅行中领证。“到时候领证跟拍和婚纱照一次搞定,既省钱又有意义。”

新条例施行后,不少城市借着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契机,开始尝试“旅游登记结婚”新业务,打造“领证新地标”,将婚姻登记部门迁入历史保护建筑、公园等热门景点。
5月18日,芜湖弋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松鼠小镇办事处正式启动,结合摩天轮“1314”主题推动婚旅融合。
赶在520之前,南京把婚姻登记处搬进了玄武湖公园。“520”当天成都市大邑县把民政局“搬”到海拔3250米的西岭雪山顶上, 10对新人解锁成都“最高”的婚姻登记处。5月21日,合肥市长江180艺术街区婚姻登记处正式启用,婚姻登记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
近年来,安徽省以“文旅+婚俗”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已建成9个公园式婚姻登记处、85个户外特色颁证基地,为新人们提供了更具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的登记体验。更将婚姻登记服务延伸至产业发展链条,多部门联合推出婚旅融合特色线路、“领证+旅拍+婚宴”一站式服务套餐,让“婚旅经济”“甜蜜经济”成为拉动地方发展的新引擎。
汪琴表示,接下来,全省也将积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利用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化街区等场所,建设更多公园式婚姻登记处。在推进过程中,因地制宜,确保每个婚姻登记处的建设都能与当地的文化底蕴、自然景观相融合,为新人们打造独一无二的幸福记忆点。(记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