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浓浓鱼水情 溢满一座城——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三十而立

时间:2025-04-15 20:09:00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4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浓浓鱼水情 溢满一座城——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三十而立》的报道。

如果把军队比喻成守护国土家园的长城,社会化拥军优属就是不断地在构筑、加固这座钢铁长城。

作为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重要载体和典范,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用长达30年的坚守和创新,持续汇集社会各方力量,让浓浓鱼水深情,溢满上海这座英雄之城。

融融暖意:排忧解难托起“心中长城”

2005年4月14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演一出现场报道剧《上海人民的骄傲》。主人公是时任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副政治教导员王庆平。当年2月的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为了保护弹体不慎脱手的战友,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5岁。

正当观众为王庆平舍身忘我的精神动容时,基金会宣布了一项决定:为烈士年仅6岁的儿子每年资助2万元助学金,直至其大学毕业。

和王庆平一样,许多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在政府保障之外,为其后代创造良好成才环境,成了基金会助学常态化的新课题。

同年初秋“三属”子女助学计划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坚持了整整20年。虽然这些孩子们失去了父辈的庇佑,却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一份来自全社会沉甸甸的“父爱”。

集聚社会力量,为优抚对象送去关爱,这不仅是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更是其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一直秉持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为落实“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要求,按照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制度,1993年上海首创社会平台“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

1995年4月14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省级拥军优属基金会。

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热心群众的共同支持下,截至2024年末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13.61亿元,累计支出12.74亿元用于数千个拥军优属项目。基金会两度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荣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不仅成为汇集社会力量投入拥军优属事业的高效平台,也塑就了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典范。

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中,既有政府保障之外社会力量“托底”、帮助优抚对象解困的“雪中送炭”,也有以“智力拥军”系统工程为代表的“锦上添花”。

1996年基金会出资100万元,与上海警备区、上海电视中专联合开办“上海电视中专军人学校”。次年7月学校正式开学,两年的学制安排可实现“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这一项目覆盖人群全面扩展。

2017年起,基金会每年邀请优抚对象、退役军人和官兵代表参与“万人看上海”及“军功章的荣耀——立功受奖官兵及家属看上海”活动,迄今为止近十万人次领略了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风采。

立足支持“三前”巩固“三后”,协同社会力量举办军人子女夏令营、晚托班和暑(寒)托班。着眼“优待有加”,组织老年优抚对象健康体检,为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厨卫改造,携手光明食品集团开展“光明营养计划”,向重点优抚对象赠送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沪惠保”。

秉持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优抚对象宗旨,为政府拾遗补缺,为现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送去关爱。回眸基金会30年发展历程,作为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的坚强载体,它汇集来自社会各方的融融暖意,托起了“心中的长城”。

深深敬意:尊崇“最可爱的人”

座谈会、成果展、慰问演出、志愿服务……建军97周年前夕,上海用一场“崇敬大会”致敬“最可爱的人”。

2024年7月31日建军97周年前夕,上海用一场“崇敬大会”致敬“最可爱的人”。(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供图)

“最美退役军人”孙超和团队爱心接力抚养孤老,复旦大学考古团队为无名烈士寻亲,离休干部郝家润捐赠百万党费,浙江大学生在沪打工为拥军优属捐款……大会现场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观众体会到了洋溢在这座城市的崇敬之情。

专题视频《社会化拥军优属崇敬报告》如实记录了基金会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组织实施优抚和崇敬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也生动展现了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在这座城市获得的认同和支持。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隆重热烈的“崇敬大会”,映射着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让“崇敬”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果把“崇敬大会”比作“点睛之作”,持续多年的“拥军优属、固我长城”主题系列活动就是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鸿篇巨制”。

以“拥军支前、关爱优抚、尊崇有加、文化宣传、筹资动员”五方面工作系列集成,以“致敬最可爱的人”“奉献国防办实事”“尊崇与关爱”“心中的长城”“固我长城添砖加瓦”五大专题活动牵引,以“崇敬公益事务服务中心、崇敬之家服务平台、崇敬服务联盟、崇敬守护志愿服务、崇敬之爱元旦春节关爱活动、崇敬教育和崇敬英雄专项基金”等力量支撑,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崇敬服务呈现出有主题、有系列、成体系的新模式新格局。

聚财力,引导社会资源传递敬意。继2020年启动“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后,2022年基金会携手相关公益基金会发起“崇敬英雄专项基金”,同年7月又“跨界”合作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1000万元“崇敬教育专项基金”。

聚能力,提升崇敬公益服务水平。2022年基金会牵头成立“美丽园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联盟”和“崇敬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联盟”。前者系公益性、社会化、区域性志愿服务集合体,首批成员包括中国福利会等15家单位。后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部队官兵、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提供“心理按摩”,助其以更健康心态投入训练、工作和生活。

伴随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容,“联盟”成为上海拥军优属知名品牌及崇敬公益志愿服务重要载体。

聚人力,志愿服务守护上海英灵。呼应2021年7月施行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同年12月基金会组建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次年9月实现对上海烈士纪念设施的“守护全覆盖”。

精心维护烈士纪念设施,学习宣传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参与烈士史料收集整理,传颂英烈事迹……“守护长眠于上海的英灵,让更多当代年轻人得以理解、传承烈士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动力。”志愿者严新兵说。

在上海,越来越多市民志愿加入多元化崇敬公益服务体系。2020年7月成立的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相继组建46支专业分队,五年来累计提供1000多场次志愿服务,惠及优抚对象超20万人次。

拳拳之心:助力强国强军

30年间,基金会呼应部队建设和优抚对象需求,形成了募集资金连年增长、资产管理良性开展、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良好发展势头,依托社会力量为国防建设筑起坚实“靠山”。

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化拥军优属如何助力强国强军?面对这一重大课题,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应立足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大局,思考社会化拥军优属如何作出新贡献。

探索之一:强化科技拥军,为科技强军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基金会加大科技拥军力度,着眼提升部队训练备战“科技含量”,启动了多个项目。基金会还支持多家机构,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官兵训练的环境和体能适应性。

探索之二:推进筹资方式转型,汇集更多社会力量。

巩固“基本盘”、发展“意向盘”、探索“创新盘”,推进筹资方式转型。作为探索“创新盘”举措之一,2019年9月基金会互联网公益募捐平台正式开通,让来自普通民众、中小微企业的“涓涓细流”汇入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汪洋大海”。

探索之三:创新动员方式,借力互联网凝聚“新生代”力量。

从战争年代起步的拥军优属工作,如何在和平年代与时俱进,更广泛、更高效地凝聚“新生代”力量?

2024年5月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基金会“崇敬之窗”小程序测试上线,短时间内便吸引了大量网民。“重走上海解放之路”活动上线不到10分钟,2000多个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借力”互联网,创新动员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语境聚拢更多普通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为社会化拥军优属事业增添“新生力量”。

探索之四:搭建平台,为社会化拥军优属“聚智”。

聚力之外,社会化拥军优属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聚智”。基金会搭建智力支撑服务平台,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围绕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助推军民融合发展。

探索之五:深化理论研究,探路新时代拥优发展之道。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举全社会之力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对作为双拥重要一翼的拥军优属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工作的创新?

2020年6月基金会成立社会化拥军优属专家咨询会议和基金会研究中心,重在探讨基金会如何提升社会协同和社会动员能力,发挥重要平台作用,开创新时代上海拥军优属事业新局面。2024年5月基金会联手《文汇报》启动“致敬老兵,口述历史——红色史料保护工程”,旨在通过“抢救性发掘”为中国革命和双拥历史研究留下珍贵史料。

推动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基金会又开始着手为全社会拥军优属事业再上台阶提供理论研究支撑。作为其2025年工作“重头戏”之一,《拥军优属理论与实践研究》编撰工作正式启动。

“而立”之年,迈步从头越。回眸过去,“30岁”的基金会以其自身成长为社会化拥军优属发展塑造“上海样本”。眺望未来,基金会正持续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奉献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