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话剧《风雪夜归人》有感:扛鼎之作来自“跟自己做朋友”

时间:2025-05-22 14:5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体军

4月25日至5月11日,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开篇大戏,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话剧代表作《风雪夜归人》,在时隔68年后再次登上人艺首都剧场的舞台,并完成首轮演出。看完其中的一场,不禁为吴祖光先生的剧本之瓷实叫好,同时深感这是2025年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部难得的富有创新气息的好戏,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份久违的惊喜。此后又重读了剧本,5月11日又观看了创作分享会直播,对此剧有了更多的认识。

《风雪夜归人》由吴祖光于1942年创作完成,1943年2月由中华剧艺社导演贺孟斧排成五幕话剧,在重庆举行首次公演,立即轰动山城。1957年4月由夏淳导演首次将此剧搬上人艺舞台。此剧剧名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通过这首诗即可感受到此剧苍茫悠远的意境。

全剧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发生在京剧名伶魏莲生与靠走私鸦片发家的法院院长苏弘基的四姨太玉春之间的一出爱情悲剧。京剧名旦魏莲生尽管已大红大紫,但他的父亲是一个穷苦的铁匠,而且父母早已在五六年前过世,二十五岁的他仍是孤单一人,曾经也大红大紫后来因为倒仓而沦为戏包袱的师哥李蓉生一心帮助他,做了他的跟包。玉春出身青楼,一年前被苏弘基赎身并成为他的四姨太。无角不成戏,而无人捧不成角。苏弘基等一干达官贵人及贪玩不思学习的少爷中学生陈祥都是捧魏莲生的铁杆戏迷。魏莲生的乡邻、长他十多岁的王新贵是一个见缝就钻、见利忘义的小人,听说魏莲生成为名角后,亦来投奔找活计,魏莲生念旧情将其推荐至苏家当了管家。玉春也非常欣赏魏莲生其人其艺,两人因戏结缘,加上共同的底层出身,让他们很快同命相怜,暗生情愫。在玉春的启发和鼓励下,魏莲生终于下决心与玉春私奔,去寻找做人的尊严。但就在两人准备双双逃出樊笼的最后一刻,由于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王新贵的告发,出逃终归失败。魏莲生被驱逐出城,玉春被抓回苏家,苏弘基一气之下将她送给了自己的朋友也是生意伙伴天南盐运使徐铺成作奴婢。

光阴似流水,一去二十年。“一天风雪故人来”,二十年后再次露面的魏莲生已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病人,他最终倒毙在苏府园子的一棵海棠树下,那正是当年他与玉春定情的地方。苏弘基成了吃斋念佛之人,他向前来登门拜访的老友徐铺成打听玉春的下落,得知玉春已成了徐的小妾,不禁感叹“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遂命管家王新贵去请等在外面车子里的“徐奶奶”,但车内空空,白雪茫茫,哪里还有玉春的影儿!那么玉春去了哪里?

结尾处导演闫锐用了一段凄美的双人舞把观众引向遐想之境,一对在尘世中无法结合的恋人似乎在另一个世界相遇了,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梁祝化蝶式的美好想象。这也是新排版《风雪夜归人》最出彩的地方之一。若吴祖光先生在世,料他不会反对这样的艺术处理。

在此,我们不妨再聆听一下吴祖光先生的创作心得。在《记》一文中,他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通过写作此剧,他看见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终于“跟自己做起朋友来”。文中有两段话是这样说的:“今天,由于一部作品,我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那作品就是自己的这部《风雪夜归人》,所以那朋友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我惊奇于那些人物对我如此熟悉,有我,有你,有他,竟是一些同我熟悉的人们的再现。意外的却是在这里面看见了自己,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就隐藏在每个角落里。”

吴先生称此剧为“无意为文”的剧本,其实看似无意写就,实则是基于因为对生活的熟悉,因为剧中所写的全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和人物,包括他自己,比如剧中那个贪玩的不思上学却隔三差五到剧场为魏莲生捧场的中学生陈祥身上,就有吴祖光少年时代的影子。那时他家住在北京南池子葡萄园,祖父和父亲两代为官,母亲则出身于书香世家,当时的吴家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作为家中长子的吴祖光自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生活优渥的他对社会底层人物并不缺乏一颗同情之心。曾经,身为初中生的他,在一个大雪天,出于小孩子的同情心,想把自己的小棉帽让给拉着他去上学的车夫小冯戴,此时他看见在风雪中受难的小冯傻傻地笑了;曾经,身为高中生的他,三天两头往戏园子跑,捧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唱花旦的男孩,这个名叫刘盛莲的男孩是个穷孩子,吴祖光却把他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带他回家吃饭,在别人欺侮他是“戏子”时为他打抱不平。后来刘盛莲出了科,成了名角,结了婚,但不久便死了。人死不能复生,而吴祖光对这位梨园朋友却久久不能忘怀。六年后他写出了《风雪夜归人》一剧,谁能说,男主角魏莲生不是刘盛莲的变体呢?谁能说,剧中对魏莲生的同情不是对生活中的刘盛莲同情的延伸呢?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剧中人物像魏莲生、玉春、苏弘基、徐铺成、兰儿、王新贵、陈祥、马大婶等,个个如同信手拈来,栩栩如生;为什么在魏莲生、玉春、马大婶、乞丐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剧作者寄托在他们身上的一份同情。因为这一切都来自吴祖光经历过的生活,他本身就是一个见证者。正如他坦承的那样:“我可以说这全是我见过的,我生活中经过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穿插,每一句对话,都能找得到我生活的痕迹。”

在评价一个作家时,我们常用一个词:文如其人。有人甚至评价说,一个作家写的所有作品其实都是某种形式的自传。吴祖光先生创作《风雪夜归人》的经历正验证了这一点。一个作家的性格、经历、审美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而要把作品写好,他必须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撷取艺术的珍珠,必须对自己足够真诚,因为写作的过程也是对生活和自我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艺术中和生活中的自己重新做朋友的过程。

“每一部文艺作品所表现的都是作者自己。我们欣赏了、了解了一部文艺作品,也就是认识了那作者,并且接触了那作者。”“我自信没有造作,我在写我今日所见所感耳。”相信吴祖光先生八十年前的“脏腑之言”对于今天的我们仍不失震耳之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