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省】作者与读者“面对面”:在阅读中遇见“欢喜”与“值得”

作者(右一)正在讲述自己的创作感受。

嘉宾和读者正在分享读书体悟。武六红摄
“愿你的月亮之美,透彻心扉。那些尘埃的讨扰,被烟花带走……”8月9日,太原市森栖谷图书馆内,一段清朗流畅的朗诵声在山林湖水间响起,为毛惠云散文集新作《欢喜来过 人间值得》读书分享会拉开了序幕。这场由《名作欣赏》杂志、学府街读书会、森栖谷读书会联合举办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与,共同探讨这部融合行走体验与哲学思考的作品。作家蒋殊以特有的亲和力主持了整场讨论。
张二棍与金汝平的讨论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毛惠云写作的“向内性”。张二棍认为,作者的文字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自我拯救”的过程,这种不迎合外界、专注于内心对话的写作姿态,在当下尤为珍贵。金汝平则从毛惠云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背景出发,认为他的写作如同“另一种心理咨询”。两人的观点相互映照,揭示了《欢喜来过 人间值得》独特的疗愈特质。
赵建雄与王芳的发言则围绕作品的真实性与思想性展开。赵建雄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技巧,而在于它能真正触动人心,尤其能给有生活阅历的读者带来共鸣。王芳进一步补充,作品深厚的哲学底蕴与文学表达的完美结合,让毛惠云的文字充满力量。
两人的对谈让在场读者意识到,这部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既贴近生活,又超越日常,在平凡处见哲思。
悦芳的视角则更为感性,她认为作品不依赖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堆砌,让读者在具体的故事与文字中自然体悟情感与哲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与张二棍所说的“向内性”、金汝平强调的“疗愈感”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书中的文字如朋友般娓娓道来,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触动。
一位退休教师说:“读这本书时,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因为它触动了太多我经历过却未曾深思的生活瞬间。”一位年轻的白领谈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读到作者记录西藏慢生活的片段,能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旅居西藏十年后回到山西的作家毛惠云,谈及家乡读者对他的喜爱,眼中闪烁着感动:“写作对我来说,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很高兴有这么多家乡读者能够与我产生共鸣。”
夜色渐浓,森栖谷图书馆的灯光在湖面投下温暖的倒影。这些关于行走、思考与生命欢喜的感悟,已悄然沉淀在每位参与者的心灵深处,印证着“人间值得”的温暖信念。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