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机构的“在地投资”实践:毅达资本如何助力昆山科创升级
昆山,这座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中赫赫有名的城市,正从“工业强市”迈向“科创强市”。
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先进制造能力和活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昆山近年来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并行,深入推进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建设。
在这一进程中,有一机构选择将团队、机制、资源系统性“扎根”昆山,不仅带来了耐心资本,也参与到这座城市的产业共建与机制协同中。这家机构正是毅达资本。
“我们并不靠一两个明星项目去博弈市场,而是在一座城市深耕,把创投的创新要素协调能力与当地的产业基础、企业家精神融合到一起,激发出超越资金作用本身的协同效能。”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如是说。
在他看来,毅达在昆山的深耕,不是资本的单向输出,而是一种城市共建者的身份认同,是创投机构与地方政府协同推动产业升级与制度创新的长期机制试验。
毅达资本是一家以创业投资为主业的综合性投资机构,也是一家虽然总部不在北上深、但管理规模超千亿、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十的本土创投机构。
在“沿江沿海、星罗棋布”的区域布局战略中,昆山成为其服务江苏、探索“在地资本+城市共建”机制的重要样本城市。
昆山何以吸引毅达资本“驻扎”?
创投行业的本质就是"凝聚社会资本,投资国家未来”。毅达资本聚焦"以产业为轴、以城市为面"的在地投资逻辑,在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在内的江苏所有地级市及发达区县布局深耕,并设立区域基金。
毅达在昆山既是投资方,也是城市共建者,如今已形成10人本地常驻团队,并与昆山创控集团、各国资平台形成紧密合作,共同投资论证项目并形成合力。

从具体实践来看:
- 2005年开始,毅达资本团队开始在昆山投资布局,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昆山重点产业深耕布局,截至当前,毅达已陆续在昆山设立4支基金,总规模达20.37亿元。
- 2023年,毅达资本联合昆山创控、昆山高新集团等国资平台联合创控成立本地化GP公司“昆山玉澄”,实现从资金到机制的全面在地化。
- 2024年1月,昆山毅达玉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正式揭牌。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3亿元,重点围绕昆山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
毅达资本合伙人高嘉阳长期扎根昆山,他指出,昆山的独特吸引力在于“敢为”精神与突破性决策—采取更符合市场的返投考核,进一步提升本地出资比例、与头部GP共建合资平台。这种“政府敢放手,市场敢接棒”的互动范式,使其成为区域创投制度创新的先行者。
毅达在昆山的在地投资实践并非机会主义的尝试,而是顺应周期变化、主动应对结构性挑战的理性选择。通过“深耕一地、服务一链、融入一城”的策略,团队将区域基金体系和本地化团队深度嵌入地方产业生态,推动实现从资本注入到价值共创的系统性协同。
黄韬也相信,用好品牌机构和本土机构两张创投牌,是完善地方科创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而毅达在昆山的在地化投资实践,正是市场机构主动对接城市主张的具体实践。
区域协同下的资本生态新样本
毅达在昆山不只是简单的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落地,更是从基金到团队,再到产业朋友圈的复合式生态构建。
自2005年开始在昆山投资布局以来,毅达已在昆山市投资科技类项目29个,合计投资金额17亿元,近4年投资11.64亿元,其中4家企业已在A股上市。

这套机制不仅带来了直接资本,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 产业协同:如投资联仕后助力公司加快产能建设、优化工艺制程、推进研发创新;投资翊腾科技后推动其将总部及上市主体由浙江迁至昆山开发区。
- 基金引领招商:2021年以来,毅达通过基金投资招引艺唯股份、慕藤光、冠合新材料等项目落户昆山,形成了“投外地项目、引回昆山总部”的反向招商闭环。
- 机制共建共治:毅达与昆山创控合作发起设立本地合资GP公司,实现了从“政府出资+机构管理”向“机制共建+权责共担”的转变。
当前中国创投行业正在进入“内循环为主”的新阶段,人民币基金已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机构的协作变得尤为关键。
“既要讲市场语言,也要讲体制语言。”作为GP基金管理人,毅达资本提出“要能解读不同LP的需求”,比如省市级基金注重产业引导、区县级更强调“双招双引”。相应,团队积极匹配其出资动因,并将自身能力与之对接。
正是这种对国资LP和地方政府诉求的理解,让昆山决定通过引入市场化投资机构作为合资GP。在这一实践中,地方政府在创投领域的机制创新高度激发了专业机构的能动性,将实现国资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发力。
城市与耐心资本的双向奔赴
毅达资本在昆山的在地投资实践,已经成为江苏乃至全国进行区域协同的代表性样本,也为团队在其他城市的投资深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模型。
这一实践得以展开,离不开毅达自身改革基因与机制优势。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毅达资本今天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其率先完成混改、构建合伙人机制,从而激发团队潜能、增强决策效率,为深耕区域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黄韬看来,创投的制度型矛盾包括国资制度与市场化机制冲突、目标导向不同带来的合作摩擦等。毅达的混改经验,为化解上述难题提供了现实解。
- 从“资金投入”看,毅达已是昆山地区除国有资本外,投资量最大的市场化机构。
- 从“产业协同”看,其不仅围绕昆山重点发展方向布局项目,还通过集团化作战方式推动低空经济、半导体材料等前沿产业发展。
- 从“机制创新”看,毅达探索出一条“资本招商+政府合投+本地运营”的新路径:以合资GP制度实现管理权本地化,以“综合基金+区域基金”联动实现资本协同化,以招商项目嵌入实现产业嵌套化。
- 从“服务赋能”看,毅达不仅服务企业,也服务人才。作为江苏省首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的管理人,毅达资本已经将人才基金的管理经验复用到江苏其他地级市以及发达区县,也将用于支持提升昆山对科创创业群体的承载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昆山在推动科创产业发展方面的举措,有难以复制之处:其雄厚财政收入为机制灵活性提供支撑,其敢为、敢闯、敢试的文化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地方干部敢于突破常规、推动产业落地的实操意志,或许才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营商资产。
毅达资本的深耕正是源于理念上的契合。过往合作中,毅达并不满足于与国资LP之间作为“出资人与管理人”关系的利益一致,更不是工具化的招商融资合作,而是致力于在共同的创业精神与使命感基础上的彼此成就。
当“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战略共识,昆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中国城市如何通过资本机制重塑产业生态?又该如何让“耐心资本”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创投机构的‘在地投资’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支点。”黄韬说,毅达将继续与昆山携手,探索创新资本与创新城市的协同进化可能。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