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上海男子糖尿病,入院后猝死,主任:吃二甲双胍这1件事不要做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正在与疾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糖尿病便是其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在对抗糖尿病的漫长历程中,药物宛如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成为健康的坚实护盾;用错了,则可能化身伤害身体的 “凶器”。而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一直以来都凭借出色的降糖效果,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然而,谁能料到,它也可能因一个小小的疏忽,将患者推向生命的悬崖边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

47 岁的王华,在大厂担任管理层,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被工作的巨大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每当压力来袭,美食便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只要心情烦闷,他的饭量就会急剧增加,餐桌上摆满了各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王华沉浸在美食带来的短暂愉悦中,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这一习惯,已经在身体里悄然埋下了一颗危险的 “定时炸弹”。

2017 年 8 月,酷热难耐,即便身处空调房,王华也总觉得口干舌燥,水杯几乎从不离手。水喝得多了,排尿次数自然大幅增加。同事们看到王华频繁往返于办公室和厕所之间,纷纷打趣他是不是肾虚了。王华只是一笑了之,并未放在心上。

半个月后,王华的妻子察觉到丈夫的异样。本就偏瘦的王华,脸庞愈发凹陷,可饭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大。妻子心生疑虑,通过手机搜索,发现王华的症状与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高度吻合。
在妻子的坚持下,王华前往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王华的空腹血糖高达 8.5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更是飙升至 15.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 8.5%,尿常规检查显示尿糖(++),尿酮体(-)。结合这些症状,医生确诊王华为 2 型糖尿病。

面对诊断结果,王华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的建议。医生为他开具了二甲双胍普通片,并详细告知不同剂型二甲双胍的最佳服用时间:缓释片和普通片剂应在吃饭时或饭后服用,这样能有效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肠溶片则建议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住院期间,王华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在妻子的陪伴下,彻底改变了饮食习惯,严格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仅仅三天,王华的空腹血糖就降至 5.1mmol/L,恢复了正常水平,之前困扰他的口渴、尿频和饭量异常增多等症状也逐渐消失。医生表示,再观察两天,若病情稳定,王华便可带药回家调理。

就在王华即将出院之际,朋友生日宴的邀请打乱了原本的节奏。王华心想自己的血糖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只要控制好食量,应该不会出问题,于是瞒着医护人员赴宴。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决定竟成为了他生命的转折点。
当晚,护士查房时发现王华不在病房,电话也无人接听。与此同时,王华的妻子正陪着他在救护车上。王华因严重低血糖被紧急送往急诊,尽管医生争分夺秒地采取葡萄糖溶液口服及静滴等抢救措施,可最终,心电图监护仪上的波形还是变成了一条直线,王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面对丈夫的离世,王华的妻子悲痛欲绝,同时也充满疑惑:“我老公不是已经控制好血糖了吗?他是糖尿病患者啊,怎么会因为低血糖丢了性命呢?” 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得知,王华在生日宴上喝了不少酒。原来,酒精与二甲双胍这对 “危险组合”,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
酒精会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而二甲双胍本身就在降低血糖,两者叠加,使得血糖迅速降低,引发低血糖。此外,酒精还会干扰肝脏对二甲双胍的代谢,进一步增加低血糖的风险。王华作为新发糖尿病患者,血糖本就不稳定,多种不利因素交织,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低血糖发作时,症状多样,可能出现头晕目眩、大汗淋漓、身体颤抖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意识丧失。若不能及时处理,昏迷、死亡都有可能发生。此外,酒精和二甲双胍的组合还可能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同时,酒精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大大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王华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也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二甲双胍虽是降糖良药,但使用不当,就可能成为夺命 “凶器”。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杜绝饮酒,时刻关注自身健康。
大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对糖尿病用药安全又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见解,让我们一起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