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访圣琅琊行丨“河湖一脉·交换春天”宿迁市网络名人采风临沂行活动侧记二

一城山水载红韵,万壑天蒙邀客来
“河湖一脉·交换春天” 宿迁市网络名人采风临沂行活动侧记二
在临沂客户端讯红日东升,清晨的霞光初染沂河东岸。4月29日,宿迁网络媒体名人们在绿林鸟鸣中,踏上了第二天的行程,新的一天他们走进竹泉村、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地,感受临沂的红色文化和独特地貌。

竹泉村,竹叶青青,泉水脉脉,迎接远道而来的宿迁宾客。顺泉水,穿竹丛,绕矮墙,正准备饮一泓竹泉水。隐约之间,忽见红轿颠簸而来,媒婆鬓角绒花乱颤,唢呐惊飞满林雀鸟。这场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沂蒙婚俗展演,让青石板上奔跑的孩童与举着手机的宿迁网络媒体名人们,都在飘落的竹叶里与时光倒影重逢。宿迁网络名人“唐宋文化传媒”由衷赞叹:“这是我第二次来竹泉村,依旧感觉非常美,这里不仅有过去的乡土记忆、乡愁记忆,同时也有今天的时尚元素,体验感非常棒。”循水声深入竹林秘境,竹瓦压着岁月,米酒香漫过柴扉,八度浓米酒入喉时,醉意竟比竹泉更绵长。

“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四月末的常山坳,团瓢屋旧址外簇拥着雪色的槐花和嫣红的蔷薇。沂蒙红嫂纪念馆外的石板、石凳、石块,无不诉说着那段军民鱼水情。宿迁网络名人们站在先烈雕像前静静地聆听着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人的事迹,那些饱经风霜的物品,早已泛黄的历史资料,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沂蒙人民“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移步沂州城,宿迁网络名人们举着稳定器在石巷中穿行。“同《跟着团长打县城》一起抗战支前,耳边逼真的枪炮声和大家的进攻呼喊声,震撼人心。仿佛在这个瞬间,我也成了保家卫国的战士。如果有机会一定再来临沂体验。”沭阳融媒的王梦蝶举着旗帜激动地说。

从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眼前19.47米高的纪念馆将大家拉回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登临崮顶远眺,昔日的战场已化作春山如黛,唯有纪念馆见证着那段血色传奇。“走在47级台阶上,孟良崮战役的英雄们在我心里的分量更重了。我们后辈都应该亲自来这里,才能真正明白‘民心所向'四个字是怎样被先烈们用生命写成的。”宿迁网络名人“基层飞手”感慨道。

一路风景,一路高歌,宿迁网络名人们来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站在沂蒙山小调石碑前,大家齐唱这首名曲,斑驳曲谱与抗战旧照闪烁交织。面对镜头,宿迁网络名人“爱洪泗”感慨:“当年文艺战士用歌声鼓舞士气,今天我们用新媒体传承这份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这是一份高尚的使命!”乘索道破云而上,槐树的虬枝扫过缆车玻璃,宿迁网络媒体名人们来到天蒙山山巅,云海触手可及处竟藏着惊心动魄的玻璃栈道。刚刚通过悬索桥的宿豫融媒王海昱激动地分享:“太精彩了,站在蒙山玻璃桥上,既有风景环抱,又挑战了一次自我,临沂真的太全面了!”归程索道缓降时,漫山苍翠正将暮色酿成陈年竹叶青,每一帧流动的绿都在续写那首未终的山野小调。

当落日穿过最后一缕云霞,宿迁网络名人们的临沂之行也在满目绿意中暂时告一段落。4月30日,宿迁名人们将转场临沂现代物流城等地,打卡这座城市的潮流新地标,解锁“商业之都”的时尚密码。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姣姣 褚菲菲
编辑: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