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羊网评:慎终追远,在缅怀中砥砺前行

时间:2025-04-03 13:00:00

又到一年清明日,慎终追远寄哀思。清明节乃我国人民的传统祭祀节日。千百年来,这一传统节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体现出厚重的中国节日文化的内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雨丝如愁绪般细密交织,洒落在华夏大地。这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的重要时刻,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寄寓无尽哀思,汲取前行力量。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最初,它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提醒人们季节变换,及时耕种。而后,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等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成庄重肃穆的祭祀节日。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股奉君。重耳复国后,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屈,与母亲抱树而亡。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火寒食,后逐渐与清明合并。这段故事,为清明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人们缅怀先人的重要契机。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的习俗丰富多样,既有庄重的祭祀,也有充满生机的踏青。祭祀,是对先人的追思与敬重。人们带着鲜花、祭品,来到墓地,清扫墓碑,献上花束,鞠躬默哀。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每一次凝视,都诉说着无尽思念。在袅袅香烟中,与逝去的亲人“对话”,感受血脉相连的温暖与力量。而踏青,则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们漫步在春日田野,欣赏桃花灼灼、杨柳依依,呼吸清新空气,感受生命的蓬勃。折柳插门,寓意留住生机;放风筝,让烦恼随风飘散。这些习俗,一庄一谐,一张一弛,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尊重。千百年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核心精神。它不仅是对个人家族先辈的缅怀,更是对民族历史、英雄烈士的铭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从革命先烈刘胡兰,到抗疫英雄李文亮;从抗战英雄杨靖宇,到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 他们用生命谱写壮丽篇章,铸就民族脊梁。他们的事迹感天地、泣鬼神,浩然正气于一身。清明时节,我们祭扫烈士陵园,向英雄敬献花篮,聆听英雄事迹,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英雄虽逝,精神永传,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来路不忘初,奋斗知方向,珍惜当下。在现代社会,清明节的意义愈发凸显。它是家庭情感的纽带,让分散各地的亲人相聚,在祭祀中传承家族文化,增进亲情。它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使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凝聚民族向心力。同时,清明节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教育内涵。面对死亡,我们更懂得生命的宝贵,学会珍惜当下,关爱他人,积极面对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清明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停下脚步、反思生命的契机,让心灵得到慰藉与滋养。

人逢清明倍思“清”,保持住清明的原色是一道社会必答题。随着时代发展,清明节也面临一些新问题。部分地区祭祀存在铺张浪费现象,盲目攀比祭品数量与档次;一些传统习俗与现代环保理念冲突,如焚烧纸钱引发火灾隐患、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文明祭祀逐渐成为新风尚。人们用鲜花祭祀代替焚烧纸钱,以网络祭祀寄托哀思,既传承文化内涵,又符合时代要求。此外,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与文化旅游、民俗体验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清明节更具活力与吸引力。

慎终追远,在缅怀中砥砺前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清明,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这山河同祭的时节,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缅怀先人、铭记历史,从先辈精神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以感恩之情珍惜生活,以奋进之姿开创未来。让清明节这一古老节日,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李红军)

编辑:吴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