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00个昆明新居民|闽南腔与春城味:十五载扎根红土路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开栏语:昆明,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开放包容的政策氛围,以及不断升级优化的旅居服务体系,成为新兴热门旅居目的地。而“旅居昆明”话题火热的背后,是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居者鲜活的生活试验,他们选择昆明的理由、在昆明的生活方式各不一样,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多面性和丰富度。由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掌上春城开设“寻找100个昆明新居民”栏目,邀请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昆明“新居民”,聊一聊他们的选择和生活。

滇池的晨雾漫过老码头时,海晏村的昆明老街的青石板已响起了木杵的闷响。凯丽系着靛蓝围裙,将新鲜小米辣和20多种水果倒入石臼,木杵起落间,红艳艳的辣香混着水果的清香漫过小院。这是她自创的现舂火锅底料,舂声里藏着福建姑娘与春城十五年的纠缠。

2010年初秋,凯丽攥着南平到昆明的机票,看着机舱外翻涌的云海,她担心着高原城市能不能适应。可当夫妻俩漫步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没有空调的高楼大厦着实让她有些不解。“没有空调的房子,怎么住人啊?” 没想到,夫妻俩一住就是15年,当老家亲友裹着羽绒服视频时,她正穿着薄衫在翠湖边喂红嘴鸥,原来昆明的冬天是把冷都酿成了酒,醉得红嘴鸥赖在春城不肯往南飞。

凯丽说:“在昆明住久了,身体便养成了对季节的钝感,这座城总教人忘记换季的仪式。”二月街角的冬樱还裹着霜花,三月的圆通山樱潮已把天空染成粉雾。她住在这里第七个年头,渐渐明白所谓"四季如春"不是单调的恒温,而是光阴被揉碎了掺进每一片舒展的叶脉里。当其他城市在春装秋裤间手忙脚乱时,昆明人早把二十四节气过成二十四番花信——毕竟在这座城,连时光都带着草木汁液的清甜。


2010年,在昆明建材市场鼎沸的人声中,凯丽卷着闽南腔的普通话格外清脆。彼时的她正将家族建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却敏锐察觉到市场饱和的寒意。她果断带着团队调转船头,在教培行业掀起智慧教室革命,又顺势孵化出科技板块、新媒体板块,还开了酒店。

命运总在转角处埋藏彩蛋。2023年深秋的某个黄昏,在滇池畔散步的凯丽,被晚霞中的海晏村击中心脏。青石板路上跳跃的粼粼波光,百年老宅门楣上剥落的朱漆,渔家阿嬷竹篓里活蹦乱跳的滇池鱼,瞬间唤醒了她骨子里的江湖气。"这才该是云南的样子!"三个月后,就拿下了现在院里院外的这块场地,开始设计打磨,装修组团队,把最好的最美的融入进来。

有时候缘分到了拦都拦不住,就在团队纠结经营重庆火锅还是野生菌火锅的时候。去年11月,云南餐饮界迎来现舂火锅这一创新品类。凭借以近三十种野生果子为核心的原生态底料优势,凯丽自创的“院里院外”云南特色火锅品牌,毅然选择将现舂火锅作为主打产品。她说:"从前卖建材造的是别人的家,现在用火锅温热的是人间烟火。"

如今,“院里院外”不仅是海晏村美食地图的新地标,更成为昆明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活注脚——在这里,政策暖意与创业热情交织,成就了每一个“他乡变故乡”的奋斗故事。

木杵声还在海晏村的老院里回响,舂碎的不仅是山野鲜果与小米辣的相遇,更是一个异乡人用十五年光阴酿造的春城情书。当凯丽的围裙染上滇池霞光,当现舂火锅的香气漫过百年老宅,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创业者的蝶变,更是一座城市用四季舒展的怀抱,将无数他乡客的漂泊揉成了扎根的纹路。这样的故事正在昆明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次第绽放——每个新居民都是春城枝头新发的叶,带着自己的脉络,却终将融入这片永远鲜活的绿意。
掌上春城记者:王琳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