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我和老朋友在红树林年年有约”
“咔咔咔!”盛夏的傍晚,伴随着清脆的快门声,“鹭鸟翔集舞翩跹”的画面,瞬间被一组“长枪短炮”定格。这里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出片”胜地。
虽已日暮,但阳光依旧有些炙热。扛着相机的戴园笙一边擦着脸颊上的汗珠,一边在木栈道上观望,找准角度、等待最佳的拍摄时机。

数以千计的鹭鸟在红树林枝头繁衍、栖息。人民网 李昌乾摄
“又来拍鸟啦!”此时,监测红树林长势的保护区工作人员恰好路过。
戴园笙兴奋地拿起相机分享“战果”:“现在是鹭鸟繁殖期,又是涨潮时段,再加上落日余晖的映衬,场面太震撼了!”

红树林枝头停满鹭鸟,别有一番景象。人民网 李昌乾摄
作为福建首个国际重要湿地,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红树植物、湿地鸟类、优良水产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保护区,总面积2360公顷,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补给站。
近年来,保护区共记录有鸟类160种,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鸟类20多种,常年分布和迁徙停歇的鸟类数量达到2万余只,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50多岁的戴园笙是土生土长的云霄人,在这片红树林采风了近三十年,对哪个区域鸟多、候鸟何时迁徙、涨退潮情况等,都了然于胸。同时,他也见证了这片红树林的生态蜕变。

戴园笙在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受访者供图
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因具有防风消浪功能,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枢纽。
早年,漳江入海口一带受人为干扰、滩涂淤积、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红树林面临退化、天然更新扩散面积萎缩等危险。
“当年就是稀稀拉拉的几只鸟呀!”戴园笙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保护区里的红树林面积小、长得矮,一涨潮就被海水淹没,生态系统堪忧。

摄于2013年的漳江口红树林,彼时这里饱受互花米草侵袭。戴园笙摄
问题摆在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面前:保护,刻不容缓。
2003年6月,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逐一划定,分级保护、严格管控,“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由此而生——
2008年以来,保护区与厦门大学先后共建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蓝碳示范基地等平台,一大批专家学者脚踩湿泥滩,投入到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
2016年起,通过开挖潮沟、局部清淤等方式,保护区恢复退化红树林500亩,并持续开展退养还湿和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三叶鱼藤等除治工作。
2018年,云霄县启动退养还湿工程,清退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内的所有养殖活动。而在一般控制区里,以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农药代替传统高毒、高残留农药,养殖污染大大减少。
……

摄于2025年7月的漳江口红树林,此时的红树林郁郁葱葱。人民网 李昌乾摄
经过二十多年的有效实践,漳江口红树林的面积逐年增加,“失地”重回“湿地”。环境的改善,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衍条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持续“增厚”。
“这些年,我经常捕捉到白琵鹭、罗纹鸭、鹗、西伯利亚银鸥等珍稀鸟类的身影。”戴园笙说,“全球最濒危鸟类之一的黑脸琵鹭更是这里的常客。”

成群黑脸琵鹭栖息于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戴园笙摄
红树林生态修复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
与保护区隔江相望的佳洲岛,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智慧农业、民宿农旅等新业态兴起,每一帧都是好风景——亭台立水上、白鹭觅食忙;瓜果缀枝头、机械运作忙。
当地村民张学明就采用产自红树林的青蟹烹饪螃蟹饭,“一招鲜”引得省内外食客纷至沓来。

螃蟹饭。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2012年起,为提高漳江口周边村民的养殖收益,云霄以“红树林+”的品牌效应,成功申报“竹塔泥蚶”“东厦锯缘青蟹”“漳江口大蚝”等7个地理标志。消费者认准了保护区好生态这个“金字招牌”,水产就有了好销路,仅“东厦锯缘青蟹”的年产值就破亿元。

云霄地理标志产品“东厦锯缘青蟹”。谢勤伟摄
余晖洒在红树林的叶梢,闪烁着金色的光泽。数以千计的鹭鸟聚集在枝头,用一串串清脆的啾鸣激活大自然的灵动之美。
“再过几个月,天气冷了,很多珍稀鸟类就会到这里过冬。”戴园笙充满期待,“它们年年来,我年年拍,我和它们就像老朋友一样在红树林年年有约。”(唐维红、余尤宜、苏海森、胡琳、李昌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