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再出发⑳ | 为健康中国贡献“广州样本”
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细胞与基因产业是六大未来产业之一,也是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细胞与基因产业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颠覆性和先导性等典型特征。随着前沿领域的基础与应用不断取得突破,细胞与基因技术正在为治疗系统性、退行性、肿瘤性等疾病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通过政策赋能、技术攻坚、产业生态构建等多方发力,广州有望建成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高地,为健康中国贡献“广州样本”。

广州国际生物岛(资料图片)。
创新成果密集落地
全链条生态加速成型
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布局下,细胞与基因产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逐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企业创新成果实现全国领跑,无不彰显了广州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强劲发展势能。
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生命科学领域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启动建设。该设施计划绘制人体40万亿细胞的动态演化图谱,为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广州实验室开发的“Bio-OS系统”已整合涵盖TCGA、GEO等国际主流数据库的56万余组全球基因组数据,其作为生物医学大数据操作系统,通过封装生物信息分析全流程并集成AI大模型技术,已成为支撑细胞与基因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效果图。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中,云舟生物等6家广州企业上榜。作为全球基因递送服务龙头,云舟生物服务客户遍及全球4500多家科研院所和药企,其核心业务——基因递送技术是mRNA疫苗、CAR-T疗法等领域的底层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研发与资本的双向赋能。”云舟生物执行总裁黄锐介绍,良好的以赛促投模式,让云舟生物在资本与科技的双向扶持下快速发展。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沉淀,2022年,云舟生物以“成长组”企业身份参加双创大赛。“我们经过精心准备,一路获得广州市、广东省、全国的一等奖。当我们拿到省赛一等奖后,便顺利完成了4个多亿的C轮融资。”黄锐说。
科研资源高度聚集
“顶格”支持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9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在全省范围进一步细化了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要求广州重点发展细胞和基因治疗、类器官等细分产业,为广州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细胞与基因产业的竞争中,广州充分发挥政策、科研资源与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缩短转化周期,打通转化堵点,抢占发展先机。
2024年10月发布的《广州市关于加快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围绕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关键领域,重点推进核酸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规模化发展。在南沙,《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进一步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方面先行先试、特色创新,支持细胞和基因治疗企业开展限制类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支持港澳企业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之外的医学研究。同时,鼓励外商开展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按其外资入资金额2%的比例给予奖励。

在广州实验室,年轻科研人员正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项目(资料图片)。
此外,广州科研资源高度集聚,技术策源能力强劲。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广州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粤港澳医疗机构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每年输送大量生物医药领域毕业生。
而在产业链方面,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链闭环成型,也为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广州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丰富的临床资源,为干细胞产业化转化提供了最佳土壤。”赛莱拉干细胞创始人陈海佳如此表示。1999年,陈海佳扎根广州,带领赛莱拉干细胞从生物岛一间实验室起步,逐步建成全国首个干细胞领域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产业创新中心。他表示,广州在科研经费、平台建设、人才引进、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顶格”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推动产业上下游互通
加强高端人才培育力度
细胞与基因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在细胞与基因产业方面也有一定先发优势。2024年,黄埔区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累计获批临床试验批件115件,占全省总量的50%,涵盖肿瘤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以黄埔区知识城、国际生物岛等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载体已集聚超20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覆盖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领域的产业集群。
锐博生物副总裁张超成认为,发展细胞与基因产业还需进一步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持续通过政策吸引人才落地、加强产业上下游互通、扶持本地CDMO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他提到,位于黄埔区的亚洲最大寡核苷酸原料药生产基地已具备服务全球的能力,未来可借助大湾区区位优势深化与港澳合作,对接国际资源。此外,张超成指出,目前核酸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依旧紧缺,建议“设立核酸技术学科方向、提供职业导向的实践补贴”,同时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为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丁雄、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陈忧子、王维宣 通讯员 胡冰鑫 李剑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