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别让“狂奔”的马拉松跑离专业规范的“赛道”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近日,一名刚满12岁的男孩在贵州遵义红花岗半程马拉松中跑出1小时17分41秒的成绩,引发关注。经过调查发现,该男孩不符合《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明确的半程马拉松参赛年龄要求。同一日,部分参加横琴马拉松的选手反映,通过付费便可在第三方平台“爱云动”上获取其他参赛者的照片和视频,赛事方则表示与“爱云动”没有合作。在这个马拉松赛事扎堆举行的春天,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乱象频频引发争议。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式发展,不仅成为跑步爱好者运动健身、超越自我的重要舞台,也为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打造城市形象新名片注入活力。然而,随着赛事场次和参与人数双双激增,主办方管理不当、赛事保障不力、跑者不文明行为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滋生了蹭跑代跑、倒卖名额等灰色生意。原本路径清晰、终点明确的赛事,却跑出了偏离赛道的“笑话”。
马拉松提倡全民共享,但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体育赛事,严谨的赛事组织和规范的竞赛规则不容缺位。让马拉松赛事跑在“正轨”上,需要赛事主办方、行业管理者和参赛跑者共同发力。主办方应认真筹备,评估赛事举办地承载能力、合理规划比赛方案,不宜盲目追求赛事流量而因小失大;相关行业协会应积极引导文明参赛,完善约束机制,加大惩处力度;跑者也要珍惜参赛机会,遵守比赛规则,以文明的姿态展现自身风采。
在马拉松飞速发展的当下,可怕的不是问题,是对问题的视而不见,甚至包庇纵容。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长远健康发展,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相关方正视问题、直面质疑、有错就改、立行立改,让每一次问题的暴露,都成为改进和优化的契机,让马拉松朝着正确的方向跑出发展“加速度”。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谋划;少一些歪招怪招,多一些专业规范;少一些盲目跟风,多一些真诚热爱。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铺就一条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赛道,才能让马拉松越跑越快、越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