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周末人物|文德安:山海为伴,田野为卷,探寻文明起源

时间:2025-07-25 09:23:00

1995年,山东大学与耶鲁大学携手,一支中美联合考古队踏上鲁东南沿海地区。30年来山海为伴、田野为卷,中美学者持续接力,一步一足迹,探寻文明起源。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发,美国考古学和人类学教授文德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献给了鲁东南,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留下一段充满传奇的“老友记”。

选择中国考古 恋上龙山文化

“1987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山东,就被山东大学同仁的友善感动。在此感谢双方的合作,不仅让我们共同思考和讨论不同的观点,而且一起进行实地调查。”7月17日至20日,“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文德安又一次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在会上,她以“中美联合考古队代表”身份深情发言。

一头银白色微卷的短发,年逾古稀的文德安着绿色西装外套,优雅而温和。身材娇小的她站上发言台的那一刻,灿烂的笑容和幽默的言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时光回溯到数十年前。那时,文德安还是个懵懂的小女孩。年少的她,一度希望能登上航天飞机,成为一名航天工作者。上中学时,她第一次接触到考古学,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就知道,我要做这个。”

1980年夏,她成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并如愿以偿选择了考古专业,研究方向是冷门的中国考古。她的第一位中文老师非常支持她的选择,并试着找到与她的英文名Anne Underhill发音相近的汉字,为她取了个中文名:文德安。一个“文”字,将她与中国的文物、文化、文明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那个年代,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很少,多数美国人既不熟悉中国的古代文化,也不了解中国的现代文化,只知道中国是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我选择中国作为研究对象,是希望我的工作有更大的意义。我想了解中国的考古学、中国古代文明,我想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情况。”文德安回忆。

从突破语言关再到突破知识关,文德安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努力。1984年,满怀憧憬的她终于有机会到访中国,零距离接触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国度。这一次,在中国多地的愉快访问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信念。“我觉得我的选择很好,非常期待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文德安说。

此后求学期间,她多次来到中国学习和调研,这些经历让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大汶口文化研究》和博士学位论文《华北地区龙山文化陶器生产模式的变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系统研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陶器生产,是西方世界第一篇以中国某一考古学文化手工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

选择研究龙山文化,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文德安看来:“龙山时代的社会出现了很重要的变化,城市开始发展,人们能制作非常精美的陶器,技术水平很高,还出现了贸易。”她极其渴望跨过山海、越过时光,去探索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研究龙山文化,自然绕不开山东。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别是黑陶,在全国范围内、在各个考古学文化中,都非常独特且极具研究价值。1987年,她来到了山东大学,希望为论文积累更多素材和灵感。尽管那时她只是一名青涩的海外学者,学术经验不多,但还是得到了山东大学同仁的积极回应。“山东人非常热情,他们欢迎所有的外国人来了解山东考古学。”

大规模系统调查 发现千余处古遗址

文德安与山东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时,欧美考古学已经致力研究文明起源,探究社会怎样由简单向高级演进。而在中国,学者的目光仍然聚焦分期断代、考古学文化属性的研究。在这种大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奔走呼吁,中国考古学界要利用考古材料来研究聚落形态,注重区域内聚落分布的规律和模式,进而研究区域社会的发展,也就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开展考古学研究。

想做好这些研究,必须有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跨学科研究,当时国内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张光直一直积极推动中国考古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中美联合考古。但受政策所限,外国考古学者来华参与考古困难重重。

直到199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我国考古学界与国外的合作有了明确的规范。遗憾的是,此时张光直已经70岁,身患疾病,无法再过多参与田野工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辈学人身上。不过,对于中美联合考古,他早有明确计划,即在山东作区域系统调查、聚落形态研究。

选择山东,是因为山东考古学起步比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了城子崖遗址。山东考古工作卓有成效,顺着龙山文化找到了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后李文化。山东地区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建构得比较完整,为后续进行综合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那么大,究竟从何处做起呢?1994年,受耶鲁大学委派,作为中美联合考古合作项目美方负责人的文德安,又一次来到山东大学,与老朋友商谈合作细节,双方一致将目标锁定在鲁东南。

鲁东南的日照市及其邻近地区,至少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就成为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内部一个文化发展水平很高、文化联系十分密切的区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周代的莒国。区域内的两城镇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发现,并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在当时海岱地区发现的100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中,两城镇遗址面积最大,曾出土过精美绝伦的玉器和蛋壳黑陶器。“所以,我们决定把发掘工作的重点放在两城镇遗址,而调查工作则以两城镇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大和延伸,只要条件允许,这一研究将一直持续下去。”文德安回忆。

形成这一共识之后,双方联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调查和发掘的申请。从1995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和耶鲁大学在以两城镇为中心的鲁东南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后来又扩展到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并持续至今。

在区域系统调查方面,项目开展了全覆盖式调查,得到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的聚落分布图,发现了历史上这一地区人口的几次变动和地区中心的迁移,为分析特定文化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2年,《鲁东南沿海地区系统考古调查报告》出版,该报告获得了教育部当年唯一的考古类成果一等奖。这一奖项每三年才评一次,非常难得。“它的价值并不是发现了成百上千的遗址,关键是其证明了产生于其他地区的这种区域系统调查理论和方法,经过实践后,完全适用于中国,而且我们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可以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全程参与项目的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认为。

中美学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得两城镇遗址这个项目的开展非常顺利。“发现了不少房子、墓葬以及非常精美的陶器。通过发掘,我们了解到那时人们的生活从早期到中期有什么样的变化。”文德安说。

日照两城镇遗址发掘项目入选2002年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奖,文德安因此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西方考古学家。截至2023年底,项目调查范围从最初的日照沿海地区,逐年向北扩展至青岛市黄岛区、胶州市以及潍坊高密市、诸城市境内,覆盖范围达到3800平方公里,是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历时最长、覆盖范围最大的区域系统调查项目之一,累计发现新石器时期至秦汉时期聚落超6000处,为还原鲁东南沿海地区自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数千年的区域人口和政治演变提供了宏观图景。如今,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已进入综合研究的新阶段。

合作建立友谊 学术研究无止境

文德安始终认为,考古学是了解古代人生活的最佳工具和途径,在追溯文明起源、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证明自己和服务社会的契机。“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互相了解不同的文化,而且可以增进人们的友谊。不同国家的人在一个团队工作,常会遇到问题,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建立比较深的友谊。”

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这30年间,文德安不辞辛劳往返于中美之间,协调各种细节、参与调查发掘,保证了合作项目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她积极为中国文明正名,并利用自己在美国多家学会中担任领导职位的身份,投身反对文物盗掘和走私的活动中。为表彰她的特殊贡献,2008年,文德安获评“中国政府友谊奖”。她一再表示,这是她和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应该将这份荣誉留在山东,最终将金质奖章和证书捐赠给山东大学博物馆。

长期在中国从事考古工作和讲学的文德安,不但成为中国学者的好朋友,还与曾长期驻扎、工作的日照市建立了深厚感情。用文德安自己的话说,山东和日照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2010年8月,日照市授予她“日照市荣誉市民”称号。2013年10月,文德安获得由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文德安总是强调自己很幸运。“我依靠的是独特的机遇,很少有外国学者能有那么多的机会。双方有很强烈的合作意向,可能在全国的高校里,我们这种长时段的紧密合作都是很少见的。”

本次研讨会上,栾丰实、方辉、王芬、加里·费曼等项目的长期参与者、见证者,都分享了各自的感悟。在老朋友看来,项目能持续开展30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这种默契,见于点滴日常之中。正如文德安所说:“如果能达成一致,就有机会开展共同研究,共同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时,每一个研究人员遇到问题时,又会马上告诉合作者,然后马上开始讨论和决策。”

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共同的学术追求。彼此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双方学者非常清楚,并乐于取长补短。对欧美考古工作者来说,中国的土遗址很难发掘。其他国家和地区古代的建筑主要为石质,不像中国“在土中找土”这么复杂,丰富的本土发掘经验是中国学者的优势。但是在分析检测、多学科交叉方面,毫无疑问欧美学者走在了前面。通过合作,中国学者得以接触和掌握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有机会检验是否适合中国的实际。

30年弹指一挥间,考古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文德安感慨不已。她依稀记得,绘制两城镇遗址地图,使用的是全站仪,当时属于全球比较先进的设备,但操作起来非常耗时间,必须依靠便携式无线电设备进行联络。如今,RTK测量、无人机等新测绘技术的应用,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这几年,文德安依然频繁来山东,有时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有时是回日照考古现场考察。尽管已经持续了30年,但是在文德安看来,鲁东南考古研究还有很大空间。“龙山时代居民怎样管理水资源,满足日常生活生产所需?鲁东南聚落间的交流是如何开展的?海岱地区内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换网络是什么样子?依托已有的考古材料,结合最新的多学科方法,这一项目的合作还将持续进行。”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