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路丨一桥飞架成绝唱:民族脊梁的不屈传奇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贾晓雯 实习生 戚张涛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岁月流逝,但通向胜利的道路,为世人所永远铭记。潮新闻记者走访浙江省内多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点位,缅怀英烈、传承精神,更探寻胜利之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杭州,钱塘江大桥桥面上层,汽车鱼贯而入,行人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非机动车道之间;桥面下层,行驶的绿皮火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徐徐驶向对岸;桥墩之间,船只一来一往,行驶而过……
钱塘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始建于1934年,竣工于1937年,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而这座大桥也有着建桥、炸桥、复桥的传奇经历。

杭州钱塘江大桥 戚张涛 摄
1937年,日军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彼时淞沪会战爆发时,钱塘江大桥还在如火如荼地施工。“每天从上海来的日军侦察机必到这里侦查和袭扰,茅以升看到这种情况,心想万一上海守不住,这座大桥建成后很可能要炸毁。”钱塘江大桥陈列馆管理员魏刚说,于是,茅老便在最后完工的14号桥墩,预留了可以埋藏480公斤炸药的炸药孔。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南下。“按原计划,炸桥将于11月17日凌晨执行,但当天大量逃难百姓涌入杭州主城区,与此同时,日本先头部队还未到达,经协商,炸桥变成了紧急开通公路桥。”魏刚表示,仅当天就有十几万百姓通过大桥。据统计,直到12月23日大桥被炸毁,共有一百多万军民从桥上撤离和逃难,还有价值超过总投资的各类军用民用物资。
同年12月23日下午5点半,日军的先行部队已隐约可见。千钧一发之际,大桥的引爆电钮被按下。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传来,大桥受到重创,十四号桥墩全部炸毁,第十、十二、十三孔钢梁萧山方向端坠入江中,第十四、十五孔钢梁全部沉入江底。面对重伤的大桥,茅以升愤然作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以铭其志。也是这一年除夕,茅以升再次写下誓言,“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钱塘江大桥从建成到第一次炸毁只有89天,而且炸桥方案也由茅以升主持设计。”魏刚说,为避免建桥图纸落入日本人手中,茅以升携带着总共十四箱的大桥图纸、档案进行转移。
在展厅中,当年被炸毁的一段十五孔钢梁于展示柜中静静地伫立着。钢梁锈迹斑斑,残缺不齐,似乎诉说着当时的血与泪。

从江中捞起的被炸毁的十五孔钢梁 戚张涛 摄
1940年,日军开始修复大桥,至1944年10月10日完工。期间,1943年,日军曾召集该国桥梁专家修复铁路面,但因缺乏资料,大桥并未能彻底修复,无法承受重载火车通过。为切断日军运输线,抗日武装力量分别于1944年3月28日和1945年2月4日对大桥5号、6号桥墩进行爆炸破坏。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重新被委以重任,于1946年回到杭州重新修桥。1953年9月,大桥结构全部修复完毕。魏刚介绍,大桥建成至今已有88年,目前仍在使用中,“每天通过的火车有60多趟。”为确保安全,大桥每年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如今,车间成立了专门的维修保养工班,以便更好完成大桥维护工作。
“当时建造钱塘江大桥是为了促进杭州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连接沪杭交通,激活华北、华东地区经济。”魏刚讲起了如今钱塘江上的大桥,“自古以来,钱塘江阻隔了南北交通,而如今江上已有11座大桥,它们沟通着钱塘江两岸,连接起整座杭州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