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张耀森:“身后是父老乡亲,我们一步都不能退!”

“这是抗战胜利70周年时发的纪念章……”广西北海一栋老式居民楼里,97岁的抗战老兵张耀森轻抚着桌上一枚光洁的纪念章,慢慢讲述起80年前雷州半岛的硝烟岁月。
1928年,张耀森出生在广东湛江东海岛一个贫苦渔家。少年时遭遇家乡沦陷,日军舰艇的炮声震碎平静生活。他在共产党创办的觉民中学找到了光明,点燃了他的革命理想。17岁那年,张耀森毅然放下书本,投身抗日游击队,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初上战场,我紧握步枪的手心里全是汗。”张耀森忘不了第一次参加战斗时的情景。1945年2月洋青村伏击战,游击队潜伏在遂溪公路旁甘蔗林。“荔枝炮”炸响瞬间,老班长的吼声穿透硝烟:“瞄准轮胎打!”张耀森屏住呼吸扣动扳机,日军卡车后轮爆裂栽进深沟。此战歼敌8人,少年在战火中淬炼成长。
同年4月的一个暴雨夜,张耀森参与了突袭湛江安铺敌伪据点的战斗。当时日军重机枪疯狂扫射,棕榈树被拦腰射断。冲锋时,指导员陈振亚猛扑向前推开他:“小张趴下!”结果自己却身中数弹。“我赶忙背起他向后撤退,右腿也被弹片划伤。”张耀森回忆道,指导员最终牺牲在他怀中。
“我还记得最惨烈的战斗是在泮塘村。”他们夜袭日军营地时突遭反包围,照明弹将黑夜照成白昼。19岁的班长李茂才一跃而起吸引了火力,虽身负重伤却仍抱住一名日军同归于尽。战友陈水生为掩护张耀森中弹倒下。“那晚全班九人仅剩两人生还,陈水生临终塞给我一块染血的怀表,嘱咐‘替我继续战斗’……”回忆中的张耀森眼中闪着泪光。
为切断日军空中支援,张耀森还随队奇袭了遂溪机场。他匍匐穿越3道铁丝网后,将火油与火药包塞进了敌机。撤离时回头望见敌机在烈焰中扭曲变形,爆炸声撕碎夜空。海岸阻击战同样惊心动魄。在流沙港阻击溃逃日军时,张耀森与战友将火药装入腌菜坛制作漂浮水雷。苦战两昼夜,全排仅剩11人,成功阻滞敌军。张耀森说:“身后是父老乡亲,我们一步都不能退!”
1945年8月15日,行军至廉江新塘大村的张耀森目睹震撼一幕:3辆卡车载着垂首站立的日军缓缓驶过,他们清一色白衣,武器捆扎堆放在车顶。当“日本投降了”的喊声传来,连长颤抖着鸣枪3响,战士们将军帽高高抛起,欢呼声响彻金色稻田。张耀森攥紧陈水生的怀表喃喃自语:“水生,我们胜利了!”
硝烟散去,初心如磐。1946年6月,张耀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下定决心:“此生永远跟党走!”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多载岁月,张耀森扎根广西北海,将战时热血化为建设热忱。1991年离休时,张耀森笑言:“阵地转移,战斗继续!”此后的20多年,张耀森继续发挥着余热:参与社区老年活动室建设等志愿活动,校园宣讲六百余场……
“入党79年,我最深刻的体会有两点——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至上,这是我们做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耀森坚定地说,他的一生都得益于党的教育和培养,也将永葆赤子初心,为党奉献自己的一切。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林海涛 刘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