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纪念章,送到抗战老兵手中

一枚紫铜鎏金的纪念章,浓缩国家记忆,承载民族敬意,无声述说着3500万华夏儿女血染山河的悲壮历史。
2025年立秋后,大连各级党政机关派出工作专班,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逐一送到抗战老兵手中。
“夏与秋,隔着热浪的对望。”这些纪念章连接着老兵与战友们的比肩战斗。80多年前,他们共同在抗战烽火中出生入死;80多年后,镌刻在纪念章上的荣耀属于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伟大牺牲和杰出贡献的人们。
看阅兵
104岁老兵泪光闪烁
泪光在104岁石岩老人眼中闪烁。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老八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校,党龄83年。

▲“咱们的国家强大了!”老兵石岩点赞阅兵式。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咱们的国家强大了!中国人最不怕硬,你硬,我比你更硬!
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盛大阅兵式,这位从战场走来的老兵对国家强大的意义感触尤为深刻。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时,14岁的石岩离开江西老家到湖北武汉读书,在武汉大学游行学生影响下开始寻求救国真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决心以身救国。
在军校,我和同学们组成读书小组,《红星照耀中国》对我影响很大,决定毕业后到延安去。
石岩回忆道,那时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有数万人之多。
从1940年5月出发到同年10月抵达延安,石岩冒着日本飞机轰炸的危险,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他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
董老问我为什么要去延安,我说延安是中国的希望,是真正的抗日中心。他说延安比较苦,我说我不怕苦。
石岩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延安炮兵学校的创校教员,主教射击课。这所被誉为“八路军炮兵摇篮”的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民军队的炮兵骨干。
那时候,我们没有饭吃,没有武器,胜利是靠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血拼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这两点。
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这位老兵在和平年代从零开始学习工业生产。任大连市煤气公司党委书记时,他让大连人的生活里有了液化气。
见证了建党百年的石岩老人有一个愿望:两年后见证建军百年。他握着记者的手说:
到时候你们还来跟我一起看建军百年的庆祝活动!
飞越驼峰远征
开着汽车凯旋
103岁的张义燊老人从中国青年远征军战士成长为大连理工大学数学教授,他的百岁人生微分了战争苦难,积分了和平美好。

▲张义燊教授向关爱老兵志愿者付潇深描述西南联大纪念碑。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春燕 摄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80多年前,知识青年从军热潮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涌动,正在读大二的张义燊投笔从戎,被编入中国青年远征军暂编汽车一团服务营,从昆明乘机飞抵印度学习汽车驾驶技术。
我们是沿‘驼峰航线’飞过去的,要越过喜马拉雅山,但是没有一个人害怕。
张义燊教授简单的一句话,透露出当时的坚毅与果敢。这条世界航空史上最危险的800多公里运输线,在抗战胜利前的三年间,坠落过上千架飞机、牺牲过数千名飞行员。
这上面有我的名字。
张教授指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刻着的834名从军学生名字说道。抗战胜利后,张义燊开着汽车归国,回到北京大学数学系继续学业,1949年7月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大连大学,在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投身应用数学系的建立和发展。
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
在西南联大教授陈寅恪的影响下,张义燊教授从“行动救国”到“思想立命”,以百岁人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老人说。
新四军女兵娃
“谢谢志愿者孩子们”
95岁的李则正老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专业大学生。
是新四军培养的我,如果没有新四军,我就和妹妹一样,死于日本人的‘大扫荡’了。

▲李则正老人向记者展示她清华大学的毕业证明书。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钟启钢 摄
老人回忆80多年前的华中敌占区,年幼的她躲在树林里,目睹母亲被日军绑在树上,家中粮食被一抢而空。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让她家破人亡。
我是1941年参加的新四军,那时我才11岁。新四军里有很多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他们把老百姓的孩子接到部队里,教我们读书识字,我就是在新四军根据地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有战斗了,他们就把我们掩护到老百姓家里,告诉我们要帮爷爷奶奶担水、扫地。
在跟随新四军打游击的动荡中,李则正在卫校边学习边实习,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第五师西望山卫生院任医助。
那时我15岁,一个人负责治疗17个重伤员,他们有的失去腿,有的失去胳膊,有的脑袋被子弹打穿……重伤员分散在几个村子里,我在枪林弹雨中挨个村子跑,根本顾不上子弹就射在脚边。
李则正老人说,新四军深深影响了她,要全心全意长本领干事业,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解放战争胜利后,部队培养我到北京大学补习,又保送我到清华大学刚建成的石油工程系学习,为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
离休后,李则正从贵州凯里来到大连定居。
时光荏苒,11岁的新四军小女兵如今已近期颐之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能回到祖国怀抱,实现伟大统一。今天的生活很美满,国家给我们这些老人颁发纪念章,还有这么多志愿者来关心我们,这是莫大的幸福。
前来慰问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纷纷拥抱李则正老人。
没有老一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志愿者付潇深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他就参与关爱老兵的公益活动。
这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庞大群体,没有组织,也没有基金,大家都是自掏腰包参与活动,很多人都没有留下过名字。这次来看李奶奶,我们还带来了贵州凯里的志愿者对老人家的祝福。
曾经在战场上,有多少没有留下名字的牺牲?今天在新时代,又有多少没有留下名字的奉献?在这没有答案的追问中,蕴含着民族之爱的接力和传承。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春燕 于强
编辑:姜赟 柳铭航 何鑫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侯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