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合停车建议引入智慧系统规范管理

石鼓社区人行道、行车道、非机动车道层次分明。
东莞围村收费之问策
东莞的村社区停车管理问题备受关注。近日,南都记者邀请学者对当下东莞围合管理与2021年围村收费风波的时空背景迥异、目前尚存的管理乱象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围合管理后“僵尸车”违停至村外等问题建言献策。
有学者指出,村社区在实施围合管理初期有可能会使得部分外来人口流失,但需要走过这段时期的“阵痛”,通过规范化管理改善村居环境,相信此后会有更多的人口流入从而带来发展活力。
围村收费在群众基础上“先天不足”
继2021年东莞有村社区围村收费被指违规占用公路而拆除闸口栏杆之后,去年来,东莞有多个村社区陆续推动停车围合管理。南都记者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不少村社区的管理遭到市民投诉,在阳光热线问政平台搜索“围村收费”,仅2025年就有数十条相关问政投诉。
如今的时空背景跟2021年前后的围村收费热潮,有何不同?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代凯指出,二者的初衷迥异——2021年是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采取的围村收费,当前的围合管理针对的问题是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
“早期围村收费是村社区的自发行为,当然这是部分村社区为解决停车乱象的主动探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从实际执行来看,它存在政策依据不足和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黄俊辉指出,当时人们对于该举措的必要性、可行性也没有进行足够的论证,在群众基础上有着“先天不足”。
2024年7月,东莞市停车设施发展联席会议印发《东莞市推进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从“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规范,自治法治德治多元化共治”着手,明确了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任务措施等内容,为围合管理提供了政策指引。
“可以说,当前已经具备围合管理的政策基础。在最近几年,不管是政府部门、村社区还是普通村民,对围合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讨论,村民对围合管理有了更多的认识。”黄俊辉表示,这为推行围合管理奠定了群众基础。
代凯同样认为,一个村社区要合法地推行停车围合管理,必须首先符合《东莞市推进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要求,满足围合停车条件,根据不同的类型、区域进行围合,至少要经过村社区申请—镇街初审—发改、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审—镇街验收等流程。
收费后停车乱象为何仍然频现?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东莞多个实施围村收费的村社区发现,部分村收取费用后“围而不管”,消防通道堵塞、乱停乱放等问题依然存在。坊间一直有声音批评部分村社区存在“懒政思维”,借围村收费之名,将低效治理“合理化”。
代凯表示,这一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给出的政策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收费后之所以还存在相关问题,除了部分车主素质不高外,关键在于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没有达到政策本身的要求。”
一方面,反映出村集体或物管公司的管理存在一定疏忽。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在监管上没有做好“后半篇文章”。围合停车管理本质上属于权力下放,也就是相关职能部门把停车管理的权限下放给村社区,村社区在收费的同时要承担相应责任。“尽管如此,权力下放不意味着职能部门可以坐视不管。毫无疑问的是,相关职能部门不应该退出监管角色。”代凯认为。
“问题在本质上反映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足。相关部门只是想用收费来解决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与停车管理相配套的公共服务,是一种‘以费代管’的思维,并不能满足老百姓对停车管理的服务需求。”黄俊辉强调,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摒弃“以费代管”的思维,推动村社区的停车管理从“收费导向”转变成“治理为本”,加快提升停车管理的服务能力与水准。
建议
引入智慧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
划定明确停车区域和禁停区域
“围合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强调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代凯认为,村社区围合管理是破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的一个治标举措,致力于解决眼下突出问题。后续,还是要走向精细化管理,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设计,用绣花功夫经营城市。
如何才能以精细化管理实施围合管理?村社区的专业管理能力从何而来?代凯指出,对于村社区而言,理性的选择是引入智慧停车系统或专业物管公司,才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相信以后更多的村社区会通过技术赋能和市场化专业机构承办,提升管理的效率,也降低管理的成本。”
目前,“僵尸车”外溢违停也成为摆在围合管理前的一道难题。记者发现,这类不常开的车辆始终要找位置停放,它们或被转移至村社区外围(非收费区域)的人行道或路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往车辆及行人造成阻碍。
黄俊辉表示,外围区域出现“僵尸车”,说明当前的停车管理还存在盲区,部门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够健全,也说明部分市民或村民的公共道德意识有待提高。“‘僵尸车’的治理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共管。应该明确村社区外围的人行道或路边的管理权限归属,划定明确的停车区域和禁停区域,设置相应的标识标线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黄俊辉为职能部门提出了治理路径,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例如村(社区)负责排查上报辖区内外溢的“僵尸车”信息,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符合拖移条件的车辆进行处理,城管协助维护人行道秩序等。加大对违规停放车辆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车主违规成本。
对此种现象,代凯也呼吁,“僵尸车”需要交警部门及时联系车主进行处理,让其规范停放。对于无法联系上的,按照相关的制度程序,及时报废处理。同时,要加大停车场、停车位建设,让车主有地方停放,并且要加大公共交通建设,丰富群众的出行方式。
观点
短期会流失部分外来人口
走过“阵痛”或带来活力
南都记者在走访时还听到部分来自村民的声音称,担心围合管理后,村内的常住人口外迁、租房率下降、消费力减少。那么,围合管理是否会反向影响村社区的经济活力?
“可以预判,政策实行的一段时期内,的确会有一些外来人口流失,这些人口大概率会转移到不实行围合停车管理的村(社区),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走过这段时期的阵痛。”代凯认为,随着管理的规范化,村(社区)的面貌会不断提升,生产生活环境会改善,此后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从而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对于常有声音质疑停车围合管理合法性的问题,如何让民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黄俊辉建议,村(社区)要立足于当前需要和长期规划,围合管理要与村庄整体规划相协调,避免短期行为导致资源浪费或干群矛盾激化,并且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民大会、入户宣传等方式,详细解释围合管理的背景、目的及法律依据,消除村民疑虑,促进村民正确认知围合管理。
代凯建议,政府、村委等主体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其次,要科学合理定价,设置一个政策的缓冲期或收费标准的优惠期。再者优化管理服务,通过一定时间的高质量管理,让群众感受到切实的变化,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
黄俊辉强调,在围合管理的决策上,可以通过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围合管理能符合民意。“同时村委会需要定期公示停车收费收支情况,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让费用收支做到公开透明。”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