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不少医院引入AI,人工智能为医疗带来哪些改变?
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揭牌启用,意味着医院在智慧医疗领域展开了全新的尝试。记者了解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如今桂林不少医院都在积极探索,挖掘这项技术在患者就医、医生看诊、质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AI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哪些医疗环节?又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
能导诊 还能做报告结果科普
“我最近睡不好,应该看什么科?”“是否还有其他症状?”“还有点头晕,怕热。”这是市民黄女士与市妇幼保健院“AI导诊助手”的一段对话。
前几天,黄女士因为身体不适打算到该院就诊,因为不确定应该去哪个科室,她便提前通过医院的小程序咨询了AI导诊助手。在了解了她的症状后,AI导诊助手给出了相应的科室建议,并推荐了相关医生。
记者从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黄女士使用的是该院智慧医院小程序中的“AI导诊”功能。据该院运营管理部主任龙云飞介绍,患者进入“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智慧医院”小程序,可在首页的“医院导航”中找到“智能导诊”选项,点开就能使用“AI导诊”功能。
记者看到,进入“AI导诊”界面后,“AI导诊助手”会弹出一段预设好的对话,并给出“智能导诊”“智能问药”“检验单解读”“指标百科”“智能问病”等选项。点击相应的选项后,就可触发对话,“AI导诊助手”会根据患者的提问进行回答。以“智能导诊”为例,患者可以描述自己的病症,并选择好就诊人,AI助手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推荐看诊科室及医生,旁边还会附上挂号链接,患者完成咨询后马上就能线上挂号,十分方便。
除了该系统内预设好的问题,患者也可以在对话框中输入任意问题,“AI导诊助手”都会做出解答。“以前患者如果不知道该看什么科室,只能打电话到导医台咨询或是到现场询问,如果是来现场咨询,很可能出现科室或某个医生的号已经挂满的情况,这就耽误了时间,而现在通过‘AI导诊’小程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龙云飞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患者同样也能体验到AI带来的便捷。记者在该院小程序中看到,在“门诊”选项的“报告查询”中,患者点进去就能看到在该院做的检查及检验报告。在每个报告下方,都附带了“AI报告结果科普功能”的链接,点击后就能看到对这份报告的解读,患者能初步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以及相关建议。
有了AI技术的加持,不少患者都表示看病时更加便捷省心。
“前段时间我验了血,检验结果出来之后显示高密度脂蛋白偏低,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我并不知道这两个指标意味着什么,好在有‘AI报告结果科普功能’。”市民秦女士告诉记者,通过AI解读,她了解了这两项指标的意义以及指标超出正常值可能造成的后果,也知道了哪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她表示,AI还给出了下一步的监测建议,以及生活方式上可以进行哪些调整,“每次检查和检验报告上有异常,因为不能很直观地看懂结果,肯定都会比较担心,害怕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但现在有了AI科普,心里就有了底,在找医生咨询前也不会过度焦虑了。”
南溪山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杨文介绍,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医院使用的“AI报告结果科普功能”较为准确,能给患者较好地提供参考。“通常来说,医院的检查和检验结果都会只写明结果,不会做进一步解读,比如患者有肺结节,医生会写明是几类结节,但患者可能看不懂,不明白这是什么程度、是否需要立刻进一步就诊。”
在他看来,AI科普功能能对检查和检验报告进行相应解读和建议,可在第一时间让患者看懂报告,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但我们也会在页面内进行标注,告知患者AI解读仅供参考,还是要以医生诊断为准。”
智能辅助诊断 可为医生提供临床决策参考
AI功能也被引入了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南溪山医院信息科科长陶毅介绍,上个月,医院开始探索在病历系统中嵌入DeepSeek,为医生提供临床决策支持。据陶毅演示,该系统中有所有患者的病历,打开某份病历后再点击一旁的“DeepSeek”图标,AI可自动获取患者基本信息、病历信息和诊疗信息,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给出智能诊断、循证治疗推荐等。同时,AI还会结合患者实际,从诊断、检验、检查、手术、护理、用药等方面分析医嘱是否合理,并给出风险预测与预警等建议,供医生参考。
记者看到,病历系统中还引入了“AI助手”,医生也可以向该助手任意提问。“比如医生可以将一段会诊记录发给‘AI助手’,要求它根据这份记录生成病历,AI思考过后,就能按照书写病历的相关要求做出回复。”陶毅说,AI功能能够给医生看诊时提供一些参考,主要是起到辅助作用,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做出。
此外,在该院医学影像科,AI也被用于辅助诊断,医生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肺结节、骨折等筛查。
“AI技术给医生帮了不少忙。”杨文说,在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接入AI功能后,AI就能根据患者的医学影像筛查出是否有冠脉、头颈、肺结节、骨折、软组织、骨龄、脑灌注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AI会自动在影像上标注,并注明具体的位置、大小等信息。
他告诉记者,患者拍片后,通常都会生成上千幅影像,使用AI辅助诊断,能大大提升医生阅片的效率。“比如筛查肺结节,有的患者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结节,靠医生肉眼筛查就比较慢,而AI则会很快筛查出来,医生在AI筛查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即可,能节省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他表示,AI筛查一般“只多不少”,即使是很小的结节也能发现,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杨文介绍,AI还能在术前规划、设计手术路径等方面提供帮助。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肝脏肿瘤的三维图,在这张图上,AI自动识别了病灶,不仅标注出肿瘤、血管、胆管等具体位置,还用不同颜色进行了区分,“这样医生做手术设计时会更加便捷,向患者进行术前讲解时也更加直观,方便患者理解,手术切除后肝组织还剩下多少、剩余部分是否能保证患者生活质量,AI都会给出相关数据供参考。”
目前仍在探索尝试 未来将“解锁”更多可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桂林各医院对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医院引进各类“AI帮手”后,也会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训练,而这些“助手”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如果AI筛选出的病灶是错误的,我们就会在系统中对这一处进行更正,每一次更正后AI也会‘学习’,更正的次数越多,AI的判断就会越准确,会越来越聪明。”杨文说。
龙云飞也表示,医院几年前就已经接入了智能导诊平台,但此前的使用效果不佳,有时候并不能给患者推荐准确的科室,“去年医院接入了DeepSeek,之后我们就通过接口将医院的数据导入,包括科室及医生信息、出诊安排等,如果有临时的调整和变动也会及时导入,现在AI导诊推荐的科室一般都比较准确,还会根据排班优先推荐最快出门诊的医生。”
他告诉记者,目前医院也正在对AI生成病例的功能进行训练,通过导入院内优秀病历等方式训练模型。
陶毅介绍,医院已经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应用,购买相应服务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持续训练。“比如病历系统中嵌入的DeepSeek功能和‘AI助手’,都需要不断‘喂’信息给它们,这样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决策支持,下一步我们还会购买算力服务器,并进一步训练。”
除了目前已经应用的功能,如今桂林各医院也正在对“人工智能+医疗”进行更多探索。
“AI技术在我们医院目前主要是用在导诊方面,也上线了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人工智能+医保’服务。”龙云飞说,该功能能够帮助医院检查诊疗过程中是否规范使用了医保基金,有利于规范管理,“接下来,医院采购对应系统后,我们还会从智能辅助诊断、AI质控、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继续深化AI技术的融合,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
陶毅也表示,基于AI技术建立的病历质控管理平台也即将上线,该平台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病历内容的自动校验、标准化处理与智能分析,提升病历质量,为临床决策、医疗质量评估及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我们对电子病历比较重视,以往检查病历书写病历是否规范,都是靠人工逐份检查,速度慢、效率低,而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可能遗漏一些细节问题,准确性不稳定。”陶毅说,现在运用AI技术能设定一套标准化的质检规则,可全面覆盖病历中的文字、数据、格式等信息,AI基于规则自动质检后,人工只需要对结果进行审核,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质检的准确性。“引入该平台后,医院会根据自身需求加入相应的质检点,持续优化算法和模型来快速提升AI的能力,对于质控覆盖面及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他表示,接下来医院还会依托人工智能实验室,持续在教学、科研、智能机器人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智能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