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上市,努力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数超过106万,死亡数超过73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5年生存率较低。
埃万妥单抗上市仪式现场
强生公司日前宣布,旗下创新肺癌治疗药物埃万妥单抗注射液(商品名:锐珂®)正式在中国上市。埃万妥单抗与化疗药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给药,可用于经检测确认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EGFR ex20ins)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这一消息引发了公众对肺癌治疗领域的高度关注。
近日,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深入分析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业界在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创新治疗方案
重塑NSCLC患者治疗新格局
李为民介绍,在肺癌的众多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肺癌的85%。其中,EGFR基因突变是NSCLC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我国约有40%的患者携带这一突变类型。然而,在这种常见突变的背后,潜藏着更为特殊且棘手的“罕见”情况——非典型EGFR突变。例如EGFR ex20ins因其独特的空间构型,过去临床上针对这一类型患者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特别是一线治疗,只能依赖化疗,但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
李为民表示,EGFR ex20ins突变已成为第三大常见的EGFR突变类型。有研究显示,这类患者的病情尤为凶险,5年生存率低于10%,部分患者因病程进展迅速甚至无法进入二线治疗。因此,一线治疗亟须更有效的创新治疗方案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埃万妥单抗的问世为这种现状带来了创新性改变。李为民介绍,埃万妥单抗是一种同时靶向EGFR和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它除了能够阻断EGFR和MET介导的信号传导以外,还可以引导免疫细胞靶向携带激活性以及抗EGFR/MET突变和扩增的肿瘤。这一创新药品的上市为EGFR ex20ins突变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选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埃万妥单抗Ⅲ期研究数据显示,与单药化疗相比,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4个月,降低了69%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为患者带来了潜在的长期缓解及生存获益,表明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可用于EGFR ex20ins晚期NSCLC中的一线标准治疗。
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上公布的一项埃万妥单抗MARIPOSAⅢ期研究数据显示,其联合兰泽替尼在一线治疗EGFR常见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总生存期(OS)方面取得阳性结果,表现出具有统计学及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李为民表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埃万妥单抗有望获得更多一线治疗适应证的批准,从而为更多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带来持续的治疗获益,进一步重塑NSCLC的治疗格局。
建立“四早”防治体系
让肺癌可防可治
肺癌的危害性令许多人“谈之色变”。李为民指出,肺癌早期诊断率偏低与规范化治疗率不高,是造成肺癌防治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究其缘由,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公众普遍缺乏肺癌早期筛查意识,加之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导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目前早期肺癌(Ⅰ期)患者仅占确诊病例的19%;其次,部分已确诊的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往往会陷入消极情绪,甚至选择放弃治疗,因此真正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为改变这一现状,当务之急是切实建立早防、早筛、早诊、早治的“四早”防治体系。
谈及如何有效推动“四早”防治体系建设,李为民表示,首先,要加强疾病教育,提高公众对肺癌的认知水平,倡导早期干预,以减少肺癌的发生;其次,要推动肺癌早期筛查,提升高危人群筛查的可及性,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再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提升肺癌早期诊断率;最后,应加强各级医生的培训,推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建立,全力推动肺癌规范化诊疗。
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率先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致力于“四早”防治体系的落地。李为民介绍,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肺癌早期诊断率已有显著提高。早期肺癌(Ⅰ期)的诊断率已达60%以上,超早期肺癌(Ⅰ期肺癌中可治愈的一类)的诊断率达到27.8%。这意味着接近30%的肺癌患者有被治愈的可能,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深化肺癌全病程管理
让患者从中获益
肺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其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实施患者的全病程管理至关重要。
为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8年专门成立了全病程管理中心,为肺癌患者提供系统化管理服务。该中心的管理体系以多学科诊疗(MDT)为基础,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全病程规范化管理,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合并症,一旦发现将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化干预。
正如李为民所说,全病程管理的核心在于“以患者为中心”,这不仅能全面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显著延长其生存期。
对于中晚期的复杂肺癌患者而言,采用MDT模式为其进行综合治疗、延长他们的生存期同样意义重大。自2014年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便建立了涵盖多个相关学科的肺癌中心。该中心包括呼吸科、胸外科、肿瘤内科和放疗科等多个科室,并联合其他辅助学科,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MDT平台。
“在为每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无论是手术治疗、综合治疗、靶向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均须通过MDT团队充分讨论后确定。此外,中心还对患者实施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病程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效果。”李为民介绍。
基于以上发展思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肺癌学科纳入高峰学科建设工程。作为该院院级建设高峰学科首席科学家,李为民表示,医院将继续围绕基础研究、早筛早治、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综合治疗、疑难重症管理等六大方向,瞄准世界一流目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确立重点攻关方向、任务和内容,力争产出一批肺癌诊疗新技术、新方案与新产品。
“当前,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25%。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逐步提升这一比例,为更多患者带来更长期的生存获益。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李为民表示。

文:肖薇
编辑:张曌
审核:刘志勇 魏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