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丨反复开工等于白开工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提到山东一些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中盲目攀比,数据不实,例如淄博高新区2025年春季集中开工35个项目中有6个为重复项目,个别县区单个项目反复开工3次。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为的是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审批、办证等流程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然而,部分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却变味走样。有的用潜在项目来充数,让在建项目再次开工,将重复项目二次包装,只为数据很好看;有的盲目夸大投资额,实际投入却大打折扣;有的大搞开工仪式,会场布置得气派壮大,只图个表面热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最看重的是实物量和开工率,如此本末倒置,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耽误企业发展时机。
把抓项目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造数据、讲排场、做表面文章上,本质是政绩观错位,重潜绩轻显绩、要面子不要里子。个别领导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唯数字主义”,以数字为亮点,把数字当政绩。在“比学赶超”的压力之下,“唯数据论”的单一评价体系,给地方发展套上了无形枷锁,导致有些地方项目质量无人问津,粗制滥造的项目仓促上马;对地方经济的实际带动效果无人考量,产业协同发展沦为空谈;民生福祉改善被抛诸脑后,群众无法从项目中受益。长此以往,地方工作会深陷“重数字、轻实效”的恶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口号喊得再响亮,结果只是抓数据、抓形式,等于不抓、白抓。重复项目等于空项目,反复开工等于白开工。发展经济、推进项目,必须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跳出“唯数据论”的怪圈,谋深谋实一批具有牵引性、标志性的高质量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不让形式主义影响发展大事,以更简便、更快捷、更务实的作风和服务,精简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真正做到项目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开工。
开工只是开始,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才是关键。以“钉钉子”精神紧盯项目建设全周期,强化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及时协调解决施工难题,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树立实干导向,主动靠前服务,用“保姆式”服务为项目保驾护航,让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放在项目推进上。唯有如此,才能让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让项目真正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