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个小区频现!这些人见人怨的高危人群怎么办?

时间:2025-07-06 21:21:00

这两天

小坊关注"囤积癖"老人的话题

不管是宝山区大华二村

喜欢囤积蔬菜、大米

和日用品的周阿婆

还是崇明陈家镇痴迷捡拾垃圾

把自家都堆成了垃圾山的赵阿婆

都让家人、邻居和社区

感到深深的无力

老人陋习难改

家人和社区无能为力

即便诉诸法律

执行的成本高不说

最终能不能治标又治本

彻底还楼道和社区一片洁净之地

往往还是

在"囤积癖"老人的一念之间

那么,面对林林总总

不同成因的"囤积癖"老人

属地街镇、居委和小区物业

除了组织人手,帮忙清理

还能做些什么呢?

今天就从2个

解决得并不完美的案例说起

那些有“囤积癖”的老人

现在怎么样了?

你还记得

家住嘉定融侨星誉小区的

独居老人包阿姨吗?

她每日疯狂网购

据她自己说已经花费了一百多万

并且只买不拆

包裹中有些食品已过期发臭

从而引发邻居投诉

记者报道后,社区组织志愿者帮助包阿姨拆快递、理房间,可由于快递是在太多,大家忙碌了两天半,也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整理任务。

邱英芳 翠浦社区筹建组负责人:

目前用了120个整理箱,全部已经用完了,还有厨房间 卫生间、客厅没有整理出来,我们会继续慢慢给她整理。

然而,去年9月

记者第三次回访

发现情况还是回到了原点

邱英芳 翠浦社区筹建组负责人:

我们也和她(包阿姨说过),是不是需要去医院看一下,但是她是拒绝的,她不认为自己是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她说:我就是医生,而且她是不信任医院的。

如今,包阿姨的囤积行为

依然没有改变

而为了处理快递

今年夏天,她甚至在附近

租了一套90平的房子

而和包阿姨类似情况的还有

家住黄浦区中海建国里的

独居老人程女士

捡拾垃圾成癖

不仅把自己三千多万的豪宅

变成了垃圾屋

还把垃圾堆放到公共区域

导致楼里臭气熏天

15楼业主 李先生:

她这个垃圾不是放在她16楼的公共部位,她的房间里都堆满。她家里用的这套沙发,是意大利的全进口沙发,要二十几万,她这个沙发上面都堆满了捡来的生活垃圾。

近日,记者再次回访,看到程女士家里和楼道公共区域的所有垃圾,已被清理干净,家属也承诺后期将承担起对程女士的监护责任。但为了避免防止回潮,物业每天三次上门,一看到垃圾露头就及时清理。

中海物业 林巧:

为了不要影响到正常生活,我们还每天三次上门收垃圾。 从我们物业角度,尽可能的,在从源头上减少她捡拾的行为,我们还就是新装了空气消毒机,一些香氛。我们现在也在各方在与他们交流,除了户内状况的关注 ,可能还要更多的关注到她本人精神状态。

囤积发端私人领域

上门清理无法可依

"囤积癖"老人问题为何棘手?

记者采访中

许多社区基层干部谈到

因为"囤积"行为

往往发端于这些老人的家里

是私人领域,虽然发展到后来

势必会影响到公共领域

但在最开始

上门清理却苦于没有法律支撑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

这个垃圾是堆在家里的,不是堆在公共区域的,是她私有的。她说这是我的事情,我的东西堆在我家里面,影响你们了吗?对于老太太这件事,法律法规没有给基层的参照,对于这种案例没有参照方法,我们基层来说也是难以下手。

邱英芳 翠浦社区党支部书记:

本来想说能不能让消防部门介入一下,去吓吓她,但是消防部门直接拒绝说他们只管公共区域,家里区域不管。律师、社区民警这边我们也都咨询过了,包括派出所都没有名正言顺可以去做这件事情,就是居委没有什么抓手去做这件事。

刘晴暄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因为它确实是个"私领域"的问题,"公领域"介入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些行政、法律的依据,如果在"私领域"能够很好解决,成本会小很多。

囤积不为挣钱节约

心理落差或是诱因

此外,和那些靠捡拾垃圾为生的"拾荒老人"不同, "囤积癖"老人大多有着体面的工作和较好的经济条件,囤积并不是为了换钱或者节约,比如嘉定那位囤了100多万元快递的包阿姨,就曾是一位医务工作者,而把3000万豪宅当作垃圾屋的程女士,经济条件更是优越。

他们究竟为何囤积成癖,是不是一种病?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也没有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国际上,一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伴随着重要事件的发生及"社会身份"的模糊,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会导致囤积成癖

刘晴暄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国外有研究,比如教师、医生等这些职业容易得这个病,所以这个"病"在某些职业里会有一些特征。再往大里讲,人退休之后,他的心理社会角色丢失之后,这方面如果没有办法填充和替代,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社会角色落差,会对这个病的产生也有影响,那他可能会找其他行为来顶替这样一个物质

因此,专家指出

当面对"囤积癖"老人问题时

首先要做的倒不是上门清理房屋

而是要由专业人士介入

对老人囤积的成因作出评估

刘晴暄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一定要个案去识别,首先要有专业的人对他进行一个评估,如果不做评估只是强制去撤销,那其实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还有可能衍生一些其他的心理问题。囤积问题很多是心理障碍,心理的依赖和安全感,没有在我们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找到心理支撑,他用物体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如果不做这方面的替代和干预,只是把这个(囤积的)东西丢掉,就会失去心里的安全感。

日本:强制清理有法可依

理解困境才是核心

讨论得越深入,越感到对"囤积癖"老人的介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成因就有千差万别,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的症状,也可能是年轻时受过某种刺激后的心理障碍,甚至不排除有遗传因素。如果没有评估囤积形成的原因,盲目清理反而会适得其反。

邻国日本很早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通过本台驻日记者宋看看 小坊了解到,"囤积癖"在日本被称为"垃圾屋"问题,早在1989年,日本东京的足立区就专门成立了生活环境保全科,经过30多年的摸索和努力,目前"垃圾屋"问题90%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

在日本,"垃圾屋"问题有法可依,赋予了行政部门强制清理的权力,但在足立区目前还没有行使过一次。足立区的解题思路是:理解困境、整合资源、耐心修复

山岸觉 足立区环境部生活环境保全科科长:

在足立区,通过条例规定了可以进行行政代执行。但在实际现场,目前还没有真正启动过行政代执行的案例。我们主要是通过以支援为核心的方式介入,大多数的垃圾屋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这就是目前的实际情况。

这位科长告诉记者,他们这个生活环境保全科一共只有5个职员,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还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专业医生、律师、学者、居委会都会被纳入协助的队伍。

这位科长表示,囤积形成的原因有身体衰老、垃圾收集癖、精神疾病等个人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一次性清理干净,也会屡次回潮。

所以,在日本,"垃圾屋"问题被视为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政府与囤积癖老人之间的问题。“而是作为"整个地区共同来解决的问题"的新机制,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建立这样的机制。但即使是由多人联手处理,仍有很多情况难以顺利解决,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有的"工具箱"无法完全破解

"囤积癖"老人这道难题

借鉴日本经验,专家指出

加强地方立法,借助各方力量

一起来为基层"减负"显得至关重要

刘晴暄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如何进入到老人家里,怎么处理这些财产?后期的费用怎么来承担?能不能把这个东西丢掉?依据什么来处理?首先可能需要有一些法规来制定。

国外现在也开始慢慢有了这样地方性的法规,比如:如何早期识别,如何做一些警示,什么时候开始要进行干预了,让专业人士介入后,老人怎么分类,哪些老人是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哪些老人需要政府把他作为福利对象进行补贴,最后产生的费用是从税金里出,还是从他的退休金里出等等。

同时要扶持一些专业的人士和专业的社会组织,因为让居委会让街道来处理,它确实是个很大很难很复杂的工作。

如果你有“急难愁盼”

《新闻坊》“同心服务平台”

↓↓↓

两种途径呼叫

同心服务坊记团

①长按识别或扫描

即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进入报料专区

②长按识别或扫描

《新闻坊》“同心服务平台”

求助、咨询、意见、建议

同样一键直达

看看新闻记者: 李仕婧 、宋看看

编辑: 许露露、夏进

摄像: 朱勇

责编: 金莹莹